![](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1/2009112094917311.jpg)
广州起义纪念馆前的门匾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1/2009112094944599.jpg)
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使用的臂章和竹帽
旧址修复浩气长存
春夏之交,南国的天空,飘洒着丝丝细雨。广州公社旧址里,人并不多,斑驳的古木,历经沧桑,翠绿依旧。起义军民曾浴血奋战的那几栋小楼,黄色外墙粉刷一新,在雨中巍然而立,几分肃穆,几分寂寥。
回顾历史,广州起义只进行了短短三天,在后来的81年,这里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它的复原过程是怎么样的?原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黎显衡,翻开一页页泛黄的信笺,向我们展开一件件尘封往事。
叶剑英为旧址题字
建国后,广州公社旧址被政府接管,并在原址成立了广州市公安局。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旧址复原工作迟迟未能进行。
黎显衡1971年进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广州公社旧址的建筑,已日益残破,并且大部分地方用作办公场所,只在南楼设有小型的史料陈列室,旧址原貌的材料很缺乏。
这种状况,直到1977年才得到改变。当时,根据省委、市委有关指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始对旧址复原做准备工作,并成立专门的旧址调查小组。
听到这个消息,年逾八旬、当年的起义指挥者之一叶剑英元帅,于1978年1月,欣然亲笔题书“广州公社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其中,“广州公社旧址”的题字匾额,至今悬挂在旧址大门旁边。
当时,为了调查旧址,工作人员先后召开6次座谈会,访问了当年参加广州起义的76个老人。虽然事隔大半个世纪,但这场激烈的战斗,给老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说起当年事,他们历历在目,关于起义的一幕幕壮烈场景,以及起义旧址的点点滴滴,渐渐浮出历史地表。
“那时,工作人员共收集回忆材料110多份,共计9万多字。这些资料,连同搜集到的老照片、老地图等,汇编成《广州公社旧址调查报告》,成为后来广州公社旧址复原的主要根据。”黎显衡说。
起义老人 情系旧址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州起义旧址修复过程中,参加过广州起义的老同志区梦觉、谭天度、李沛群等70多人,曾先后三次联名呼吁,建立广州起义纪念馆。
这三份发黄的呼吁书,都是手写,细读之下,起义老人们对旧址的独特感情,以及对起义烈士的缅怀之情,跃然纸上,如今读来也令人动容。
第一份《广州起义老人呼吁书》,在阐述广州起义的意义后,这样写道:“……忆当年,我起义志士为挽救革命于危急存亡之秋,毅然高举革命红旗,发难于白色恐怖之中,以寡敌众,以弱胜强,靠忠党为国之志,藉革命工农之威,终能首建我国苏维埃政权于广州。当此之时,攻占公安局,血洒观音山,就义红花岗,其精忠壮烈,浩然捐生之英雄行为,真可与青山同在矣……呜呼!革命成矣!烈士逝矣!起义后死者,俱亦年逾花甲矣!倘在有生之年不为纪念馆之建成尽力,将何以见殉难烈士在天之灵?”
第二份、第三份呼吁书,也表达了建立纪念馆的强烈意愿。在各方的努力下,1987年,除了北楼和东北楼,广州市公安局移交了旧址的南楼、中楼及门楼给文物部门,由政府拨专款进行维修,按原貌进行复原。广州起义纪念馆正式成立。起义老人们大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实现。
烈士遗迹 感动后世
黎显衡说,当年的起义老人,现在都已逝世,但人们没有忘记这里。随着北楼、东北楼的移交,2006年,旧址的全面维修工程正式动工,直到去年10月全面完工。历经80年,广州起义旧址第一次以完整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先烈英灵若有知,想必能感到安慰。
重修后的广州公社旧址,总面积达5992平方米。其中,广州起义陈列展览由原来的南楼移至北楼。总面积达900平方米的展览馆,以150多件珍贵的文物资料,350多张历史图片和照片,完整地展示了广州起义的过程。
行走在这里,你可以在图片上,看到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近距离观察当年起义所用的枪、刀等武器,还有起义者当时统一的标记:红领带。当年,起义失败后,反动势力在全城大举搜捕戴有红领带的起义者,只要脖子或衣领上染有红色痕迹,都一律杀害。仅5天之内,就屠杀了5700多人。广州城内尸骸遍地,血流成河。
绕过北楼,后面便是拘留所。推开沉重的铁门,在阴暗的巷道穿梭,两侧是铁门分隔的一间间牢房。当年,反动当局拘留所在一楼关押刑事犯,二楼专门关押政治犯。广州市公安局还设立特别侦缉队,专门负责缉捕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他们建起一个侦缉队刑讯室,用毒刑对共产党人、进步人士进行逼供,不少革命先烈,在这里被折磨至死。
广州起义失败后,拘留所再次成为关押革命志士的地方。积极参与起义的共产党员周文雍和陈铁军,起义失败后被捕,后来被押赴刑场,举行了那个悲壮而感人至深的“刑场上的婚礼”。此外,上个世纪30年代,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蔡和森,也是在这里遇害,进步团体“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的六个负责人,也曾在这里被关押。
一位无名烈士,就义前在墙上留下一首诗:“黄花岗上草青青,赤色牺牲换太平。好汉头颅为党落,主义解放工农兵。”烈士浩气,感动后世。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