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庭故城遗址
来源:互动百科 日期:2009-11-18
北庭故城遗址-历史背景
据史籍载,旧址为汉代戊巳校尉耿恭屯戍的金满城。后为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的驻节之所,称“可汗浮图”。唐代为庭州,长安二年(702)在此设北庭大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后改后庭)、西海4县。后改北庭节度史,所辖瀚海军驻此。为唐代北疆重镇。贞元六年(790)陷于吐蕃。9世纪后属高昌回鹘,为其夏都,又称“别失八里”,意为五城。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驻守;公元七一二年设置北庭都护府,以此地为治所,统辖北疆广大地区,所以称作北庭。13世纪初,隶属蒙古,元代在此设“行尚书省”和“别失八里元帅府”,城约废弃于元末明初。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1/2009111895156693.jpg)
西大寺壁画 北庭故城遗址-范围格局
故城分内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规整的南北向长方形。外城始建于唐代初年,后经两次修补,周长4596米,东墙长1686米,南墙长850米,西墙长1575米,北墙长485米。墙基残宽5~8米,残高3~5米,均系夯土筑成。夯层平整坚实,厚约7厘米。北城城门保存尚好,门宽8米,有瓮城。其余三面城门无存。现存马面34个,间距约60米。西墙中部偏南,存敌台1座,长22米,宽16米,高6米,顶部存房址残迹。外城四角原有角楼,西北角台基东西长25米,南北宽23米,残高约11.5米。护城壕宽30~40米,深2~3米。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1/2009111895219319.jpg)
北庭故城遗址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东北,约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周长约3003米,南墙长610米,北墙长818米,东墙长560米,西墙长1015米。基宽3~4米,残高约2米。夯筑,夯层厚10~15厘米。北、西墙城门遗迹尚存。北门宽5.5~6米,左右台基有对称排叉桩槽。原为过梁式木构门洞。城墙外现存马面14个,间距50~70米。东、西墙中部各有敌台一座,东南、西北、西南角楼残基尚存。城壕宽10~30米,深1~3米。
城内残存多处大型夯土台基,有的面积达2000平方米。城内散布有残砖断瓦及陶片。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器形有双耳罐、瓮、盆、盘、碟、盂等。砖有莲瓣纹方砖、素面方砖及素面长方砖3种。瓦有筒瓦、板瓦,瓦当为圆形,饰莲花纹。此外还有少量钧瓷、影青瓷残片,并采集到石狮、铜狮、刻花石球、葡萄纹镜、蒲类州印及大量唐代铜币等。
分页:[1] [2] [3]
编辑:左一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