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庭故城遗址
来源:互动百科 日期:2009-11-18
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护堡子村。清乾隆四十年(1775)在此曾经出土唐碑,嘉庆二十五年(1820)徐松曾调查城址,发现金满县残碑。19世纪以后,英、日等国先后派探险队在此调查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故城进行调查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疆文物部门曾多次调查。1979~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调查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1/200911189515270.jpg)
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遗址简介
故城遗址在当地俗称“破城子”,它是在唐代庭州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九世纪以后属于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初隶属蒙古,宪宗时曾在此设置行尚书省。元在此设“别失八里元帅府”,当时仍是北疆的重镇。故城到了明代初年的时候才荒废不用。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国的学者徐松首先来此进行调查,发现了唐金满县残碑等珍贵的文物。1908年和1914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领的考察队和英国人斯坦因分别来此非法调查和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也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并由中国学者袁复礼负责测图。1979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重新进行过两次调查和测绘,在城西700多米处发掘的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佛寺遗址中,发现了大批泥塑像和精美的壁画。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1/2009111895132719.jpg)
北庭故城遗址 古城的规模十分宏大,平面呈不规整的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的地方。外城墙周长达4596米,内城墙周长3003米;城墙高10多米,是夯土建筑而成的,厚8~12米,有马面及护城河等军事防御设施。城内原有的建筑破坏殆尽,仅保存下来了3处残破的墙基,9处残基址,其中2处是佛教寺院的基址。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外城应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显庆(656年~661年)和开元(712年~756年)以及高昌回鹘时期,曾多次对城址进行过修补或增筑。内城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在城内曾经出土了很多唐代的板瓦、筒瓦和莲花纹方砖,并在城的西北角出土了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和工艺水平很高的铜狮、石狮、葡萄纹铜镜、开元通宝、刻花石球、下水管道及陶器等多种文物。
分页:[1] [2] [3]
编辑:左一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