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城墙
日期:2008-7-17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807/200871714218178.jpg) 南京明初建筑的应天府城墙,自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洪武纪元前二年)拓宽建康城,营造宫室开始,到洪武十九年(1386)筑后湖城,共历时二十余年。为砖石结构。它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还沿用南唐金陵府城南面和西面的部分旧城址。考虑到防御的需要,采取沿岗垄之脊筑城,故呈不规则形状,城周据1954年实测,长达33.676公里。
城墙高度一般在14—21米之间,最高达60米。墙体断面呈梯形,基宽14—20米,顶宽4—9米。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个。大部分城墙用条石作基础,上面再用大砖垒砌内外两壁和顶部,城腹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城墙顶部和内外两壁的砖缝用石灰及糯米或高梁等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的灰浆浇灌和勾嵌。城砖用优质粘土或白瓷土,按照一定的规格烧制。其长宽厚一般在40×20×10厘米上下,重量从十余公斤至二十余公斤不等。砖的侧面印有府、县名及提调官、司吏、烧砖人、窑匠等人名,有的还注上洪武某年某月某日字样。征调长江中下游的湖广、江西及直隶所属的一百五十多个府、州、县烧造运京。有的是由工部黑窑厂和南京驻军卫所就地设窑烧造的。
辟朝阳(今名中山)、正阳(今名光华)、通济、聚宝(今名中华)、三山(今名水西)、石城(今名旱西,或汉西)、清凉(旋改清江)、定淮(初名马鞍)、仪凤(今名兴中)、钟阜(俗名小东)、金川、神策(今名和平)、太平13个城门。城门上均建有城楼,以聚宝、三山、通济最为恢宏。这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隙为瓮城,可作防御之用。这十三座城门,现仅存聚宝、神策、石城、朝阳四门,以聚宝门最为雄伟壮观,并有“藏兵洞”27个。
清末至今,又陆续增辟草场、玄武(初名丰润)、挹江(初名海陵)、武定、汉中、中华东、中华西、中央、新民、雨花、解放等城门。
明代南京城墙现尚存21.3公里,虽历六百余年风雨,仍旧巍然屹立。
编辑:芨芨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