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广化寺
来源:莆田政府网 日期:2006-3-15
![](http://www.yuanlin.com/console/editor/uploadfile/200631592629757.jpg)
广化寺位于莆田城南约2公里的凤凰山(又名南山)下。始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88年)。原名金仙院,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为金仙寺。距今有143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千年古刹,与福州鼓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并称福建四大丛林。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开放寺庙,1986年被评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
据旧《莆田县志》载;南朝梁陈间,邑儒郑露结庐居于凤凰山下。后献所居地建成寺院。当年僧人无际在寺里诵妙法莲花经,寺后岩石受灵应而涌出清泉。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僧人志彦应诏进官解《四分律》谈起此事,唐睿宗甚感奇异遂赐三名“灵岩”,由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匾。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寺废。宣唐时重兴。宋太平兴国初,宋太宗赐额“广化”,广化寺由此得名,沿用至今此名称比莆田设兴化县,兴化军还早几年,故有“来出兴化,先有广化”之说。
宋代广化寺十分鼎盛,有10院,120庵,僧众1000余人。明朝黄仲沼《咏南山》诗有“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句,即是当时盛况的写照。元朝至正年间,寺被火焚。明洪武至历年间,遂渐渐重建。现在寺为清光绪初年重修。近年来,由海外侨胞热心赞助,对寺院殿堂进行了全面整修和扩建。
该寺现占地3.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石砌围墙长1公里,。贯穿主体建筑物的中轴线长达385米,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规模宏大。中轴线主建筑,从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由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蒇经阁)、祖堂(上为卧佛阁)等组成。两侧翼有宽敞的百柱廊庑。从卧佛阁两旁开始,左厢依次有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后为香积厨)、钟楼;右厢依次为般若堂、看山楼、烟霞窟、净化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左上方新建有观音阁,内奉一身高8米观音像;右上方新建有小南山地藏殿。在放生池两侧新建4座五百罗汗堂。
大雄宝殿高22米,为抬梁式殿堂结构。天王殿前有两座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设的石经幢,高约3米,八角七层,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该石刻是研究梵汉译与地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物证。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