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考古人员孔雀河北岸新发现
来源:都市消费晨报 作者:赵梅 日期:2017-4-1
新疆考古人员近期在罗布泊境内的孔雀河流域北岸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座汉晋时期古城址,3处汉晋时期墓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根据这座古城的形制、结构、地表遗物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印证,初步推测,这座命名为咸水泉古城的古城遗址,有可能是楼兰国都城。而斯文·赫定1900年在楼兰发现的古城(斯坦因将其编号为LA),可能是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后,迁都建的扜泥城。
据胡兴军介绍,这座古城位于孔雀河下游,西边距离古墓沟墓地27公里,东南距离楼兰古城(斯文·赫定于1900年发现楼兰古城)57.5公里。由于古城地处荒漠,附近没有村落,考古人员依据自然地名将其命名为咸水泉古城。
考古人员发现,咸水泉古城修筑在一片黄土台地上,由于风雨的侵蚀,古城仅剩下部分断断续续的墙体。考古人员根据这些残存墙体对其进行了复原,复原图显示,这座古城呈圆形,直径达300米,墙体宽2.2至2.7米,残存最高处达2.5米。
考古人员在对咸水泉古城的墙体两端进行解剖时发现,当时的古代先民修筑古城所用材料都是就地取材,这些材料包括:胶泥块、沙土、胡杨木柱、红柳枝、罗布麻、芦苇草等。他们将地面平整,在墙体基础中顺向栽立三排“Y”字形木柱,在“Y”字形木柱间顺向插立细木柱,共同构成墙体的“筋骨”。为加固墙体,他们在内、中、外木柱间填充沙土、胶泥块,和用红柳枝编制呈辫状绳子捆扎的罗布麻束。在“Y”字形木柱的岔口顺向搭置木柱,作为墙体的横梁部分,并且在上部横向、顺向铺放红柳枝,构成墙体的顶部。
考古人员在对咸水泉古城附近的3座墓葬进行发掘清理时,发现墓葬整体呈“甲”字形,3座墓葬虽然都已经被盗掘,但仍然出土了木盘、铜镜、木梳、残碎的角弓、木箭杆、纺织品等近百件(组)遗物。
考古人员在M1、M3墓葬中还发现了部分织锦残片,“织锦之类物品在汉代时期非常珍贵,只有王公贵族才可能拥有。”胡兴军结合墓葬形制和其他出土遗物由此推测,这些墓葬形制规格较高,“有可能是楼兰国早期贵族墓葬”。
为确定古城和墓葬的年代,考古人员采集了咸水泉古城墙体顶部红柳枝、墓葬顶棚芦苇、墓葬内纺织品进行了碳十四鉴定,结果显示,古城墙体年代集中在东汉后期至魏晋前期,距今1790年左右,墓葬年代集中在东汉前期。
“由于古城顶部红柳枝在当时‘翻修’时需要经常更换,所以,目前测定的年代有可能只是楼兰城最后使用的年代,并非古城最早营建的年代。”胡兴军分析,咸水泉古城营建的年代有可能比1790年更早。
据胡兴军介绍,目前,学术界共识认为,西域土著诸国建立的城池都应为圆形,而咸水泉古城无论形制、构筑方式,还是地表遗物、周围墓葬材料等,都符合西汉时期的楼兰城特点,“因此,我们初步推测,咸水泉古城可能就是楼兰国都城——楼兰城。”他说,而编号为LA的古城,可能是公元前77年,汉遣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后,迁都建的扜泥城。
编辑:郁金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