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形式 >> 正文
桃花源古建艺术看中西方建筑的文化差异
来源: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  作者:彰林  日期:2017-3-7
    提及渭南桃花源古建艺术,一些游客惊叹的说,这简直就是集中国古建艺术之大成。当然,不免有些夸张。恰如其分的说,它仅是中国古建(北方)艺术的一个缩影。

    纵观中西建筑,从直观上,他们的差异就是一个用的是木头,一个用的是石头;一个是铺地展开,一个是凌空高耸。

    中国人认为树木是有生命的,用来做建筑是有活力的,天人的一种融合,亲人的,而石头是冰冷的,远人的。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对佛寺、道观的态度用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遮风避雨,并不刻求建筑的永恒,所以越是地位显赫,香火旺盛的庙观,改建就越频繁,这与中国以新为贵的传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中国古建采用的多是木结构,而追求永恒的西方,则多采用的是石材。

    此外,建筑材料的使用与中国传统五行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载、根基;木代表生命,代表春天、繁荣、繁衍;金代表武力、权威;水代表智慧、财富;火代表旺盛、蓬勃。

    所以传统建筑都是土木建筑,水池、瓮缸布置;金属铃铛、镂空浮雕点缀;红色彩绘装饰。传统文化和石并无很大关系,西方人认为它坚不可摧,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生生相克,往复循环”,所有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

    西方建筑之所以凌空高耸,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信仰上帝,建筑越高就越接近上帝,似乎可以优先得到训诫和宠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方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经济方式,造就了一种以征服自然为荣的观念,高处瞭望,一览山川河流,疆域领土,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高耸的屋顶,是木材远不能满足的,只有高密度的石材才能扛起这一重任。

    而相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是因为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造就了重采集、选择存储的活动方式。从而产生一种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凡事讲究“天人合一”,在大自然面前要谦卑,要想办法和谐融入大自然,顺应它就会得到祝福,触犯它就会得到惩罚。之所以选择木材,正是因为它富有生命,以及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建筑设计依托于平面几何及立体几何的科学推算,局部比例平衡十分重要,甚至包括广场花园,也都是规矩的几何图案,这是一种驾驭自然、超脱自然的“人工美”。

    而中国传统建筑,看似是木柱与斗拱之间的随意组合,实则细节极为重要,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只是这些大都依靠匠人们口口相传,没有复杂的几何、力学运算。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格局讲究“步移景异”的空间感,所以整体布局上会最大限度的契合大自然,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再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让其中人不会感到人工的痕迹,是人的智慧与自然规则之间完美的结合。

    中国人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这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对我们的影响密不可分,因为它造就了国人内敛、谦虚、注重自身修养的性格。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着眼点在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意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

    而传统风水文化,讲究的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处处都应切合自然规律,包括选址、布局、采光、装饰、绿化等等都囊括在内,就是说不仅要做到不触犯“神威”,也要做到不被别人侵犯,力求和谐共处。

    以上说的这些,都会归结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文化又怎么能用这简单的几段话说得清楚?但观现今高楼林立的城市、千篇一律的农村,处处都是仿西建筑,我们长期生活在这些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群中,身的疲惫、心的浮躁,已经让我们有一种逃离的向往,寻找那一片蓝天,回归人居环境和谐的中式传统建筑,桃花源的古建艺术魅力之所以引起人们的赞叹,或许正是人们心的回归、文化的沉淀。
编辑:郁金香
 ·中美研究人员合作考古发现新..
 ·江西:海昏侯墓孔子衣镜考古..
 ·山西:侯马发现宋金时期精品..
 ·河南:发掘4000多年前陶质排..
 ·湖南:零陵发现保存完好的明..
 ·台媒:日本考古界认为三万前..
 ·南京:明故宫遗址考古 地下曾..
 ·纳尔逊·曼德拉湾市大学人类..
 ·甘肃:早期秦文化研究扩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