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总体布局 >> 正文
看京西古村落变身“活的博物馆”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鲁娜  日期:2017-10-19

门头沟碣石村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门头沟碣石村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哪里能“穿越旧时光”,像古人一样品茗、熏香、挥毫?哪里能还原耕读生活、找寻地理风貌中的历史记忆?在北京门头沟,就有这样一座“活的博物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村落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生活一起传承。

    走进这座巨石横卧的碣石村,无论是村落的整体设计、游览线路文化包装,还是智慧地图的线上设计,都力图通过对古村落内部文化元素与历史信息的提炼,结合设计手段与现代科技的表现形式,为游客打造可看、可听、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态人文空间,在“沉浸式体验”中,揭开凝聚在京西地理风貌中的历史记忆。

    恢复村落文化脉落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交流窗口,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与综合价值,是北京的文明之源、历史之根、文化之魂。

    在门头沟,永定河纵贯百余公里,形成了古村古道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宗教寺庙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文化、京西煤业文化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六大文化。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以下简称“门头沟区文委”)深入挖掘永定河文化的价值,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积极融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打造永定河文化品牌,以助力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发展。

    在六大文化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以爨底下、灵水、碣石村等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门头沟区拥有明清以来成村、目前保留古村面貌的村落54个,约占北京市现存古村落中的70%。北京市21个中国传统村落有12个在门头沟,其中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还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其中,始建于元末明初的碣石村,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京西井养第一村”。因为村前有很多横卧的巨大石块,按照“立石为碑、卧石为碣”的说法,故称碣石村。在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院落分布其中,古井、古树、古村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

    然而,正如国内其他地区在古村落保护与传承中遇到的问题一样:由于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遗存的大量流失,碣石村现存的物质形态遗存已经不足以吸引现代人更好地了解、感知古村落这一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围绕古村落保护与传承这个主题,门头沟区一直在摸索如何将传统文化形态赋予更好的表达方式,进而探索古村落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效模式。立足于门头沟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门头沟区文委将古村落打造成为“活的博物馆”,对古村落进行整体性、活态性、原真性、延续性的保护,恢复其固有的生机与活力。

    营造沉浸式体验

    “活的博物馆”进一步提升了碣石古村落的景观质量及美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结合碣石村古槐、古井还有古民居风貌创作而成的墙绘《碣石秋景》,及体现碣石文化传说的系列石绘《碣石六仙境》。漫步村落中,生机勃勃的村落与跌宕多姿的绘画相得益彰,令游客仿佛“穿越旧时光”。

    在“让古村落文化活起来”的命题下,门头沟区文委基于对碣石村乃至整个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提炼文化元素和历史信息,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历史文化遗存的提升改造、品牌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游览线路文化提升和包装、制作线上智慧地图等方式,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此项目以“设计+古村落”为主题入选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分会场。

    9月29日,在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门头沟分会场上,碣石村这座“活的博物馆”展示在观众面前:通过还原古村风貌,以传统生活雅趣为内容,各路高手献艺,现场观众互动,让传统文化直抵现代人的生活。

    其中,碣石村文化中心是村民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地点,在设计中,设计师用抽象的线条将永定河流域文化主视觉以版画的形式绘制在文化中心的外墙,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永定河流域文化主视觉系统展示了永定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整个流域山川地貌,艺术化地体现了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古道、古寺庙及重要的文化留存。

    作为“活的博物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古院落地主院在修复过程中,充分尊重古建筑原有形态,手法尽量贴近原工艺,尽可能还原古建筑的原始风貌,以期带来“原汁原味古村落”的观感。修复后的古院落,成为永定河大西山人文地理影像志的展览空间。

    漫步在幽静的古山村中,结合传统古民居建筑形态、碣石村古井和耕读传家的文化特点设计而成的碣石村LOGO,由村中“古村”与“巨石”为设计灵感的标示牌,串联起古村文化景点的手绘地图,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家的眷恋与乡愁。

    依托古井、古树、古民居、巨石等碣石村元素,设计的一套古村落视觉形象符号,则是此次碣石村景观及文化提升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保留好传统风貌的同时,“活的博物馆”探索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古村落的文化元素与历史信息,强化视听感与互动感。

    在古村落的各个节点上,古村落标识融合了现代科技,游客可以通过扫描标识牌上的二维码,收听语音讲解,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使游客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深入了解碣石村的历史文化背景。除了标识牌,参观者还可以将“地图”带在身上。碣石村开发了智慧地图,游客利用手机在智慧地图上就能获取线路导览、语音讲解和推荐路线。

    凝聚地理风貌中的记忆

    “一河永定,一门广开,千年滋养,万流入海,高山仰止,西望东来。”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中,如何以地理风貌为载体,体现历史记忆和文化追思,一直是当地政府思考的重点。

    为此,门头沟区文委在“活的博物馆”项目打造过程中,持续在碣石村推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文化活动,以期将景观与文化有机结合,更好地传播永定河流域文化。

    品茗、闻香、读诗、写生——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中式禅意栖居生活,在古村雅集活动中得以重现。品一盏碣石村井水冲泡的高山茶,闻一缕宁静祥和的清香,品味古村落中那份曾经的质朴闲暇,中国传统文化在古村落特有的文化环境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颇具特色的“凝视西山永定长流——人文地理影像志摄影展”,展示了两位专业艺术家历时一年,以传统的银盐黑白摄影,依据人文地理图像志的观察方式,对大西山和永定河做了一次深入的图像记录。

    同时备受关注的还有非遗创新传承设计展。“琉璃重生计划”以门头沟区国家级非遗“琉璃烧造技艺”为基础,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使皇家琉璃焕发新的生机。而“预见匠心——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将非遗项目与文创产业相结合,通过创新设计走进现代生活。“非遗+科技成果展”集中展示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探索。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通过一系列“设计+非遗”的探索,以期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产业化转型。

    门头沟区文委主任常蓉表示,永定河文化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部分,它承载历史,肩负传承。打造的“活的博物馆”示范项目,通过对文化元素和历史信息的挖掘提炼,用设计方式和科技手段展现文化,用工匠精神传承文化,唤醒大西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记忆,用更活态的方式打造永定河流域“活的博物馆”文化工程,让西山永定河丰富的文化底蕴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文化魅力。

编辑:珊瑚树
 ·法国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多重举..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
 ·云南昭通水塘坝:600万年前的..
 ·福建确定首批10个省级文化文..
 ·中国三处古代水利工程申报世..
 ·内蒙古抢险加固唐代大同城遗..
 ·浙江:摸清了自己的古籍家底..
 ·福州:修复闽安历史文化名村..
 ·河北肃宁后白寺西遗址抢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