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历史 >> 无小类 >> 正文
三江村:600多年前绍兴抗倭“最前线”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谢云飞  日期:2017-10-12
    地处袍江的“三江村”,原是斗门镇的第一大村,有村民1700多户,5000余人。不但人口众多,姓氏也多达79个。大家不禁有疑问:一个村的姓氏,为何如此繁多?

    “三江所城”由来

    据了解,明洪武年间,三江村的位置属于荒凉的海边,这里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座兵营,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朝廷便在此筑所城,称为“三江所城”。资料记载,这里当时驻扎了1352名官兵,统领这支军队设千户(明代官职)5员,百户15员,镇抚1员,相当于一个团的建制。

    为抵御倭寇进犯,当时的明朝政府在沿海地区设立御海建制。一般一个地区为卫,下面设千户所、百户所,建所城。“三江所城”即是其中一个千户所城,也是目前绍兴仅存的一处所城遗址。

    笔者在《三江所志》也见有这样记载:“三江外港口深阔通大洋,甚为险要,若贼船泊宋家溇(今马山镇),突入腹里,从斗门一带官塘可抵郡城,越江而北为浙西赭山,乃省城第一天锁也。”由此可见,所城当年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后来,三江所城由军用驻地转为民居,许多老兵在此定居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民物殷阜,居无隙地”的海边小城。

    “姓氏多的另一个原因是移民,自嘉庆五年汤绍恩太守建三江闸后,迁来此地垦殖、晒盐的人越来越多,当时不少地方还处于无主状态,胆子大的便捷足先登,在此安营扎寨,并且由城内发展到了城外,形成南门姚、童家、李家、百周湾等自然村。”绍兴文史专家、《斗门地名》作者吕山老师介绍说。

    “官塘”直通三江所城

    “600年前,为了建这个‘三江所城’,当时的绍兴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从绍兴客运中心驶往三江的宽阔路面,前身就为‘里官塘’。”吕山老师说。

    “官塘”缘何而修?一个“官”字点明了它的“官家”身份。据《万历绍兴府志》载:“昌安塘在昌安门外,直抵三江海口,三十里,洪武二十年筑三江城,因为堤筑铺舍焉。”

    志书所载的“昌安塘”亦即乡人口中的“里官塘”,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与三江城同龄。当时建三江城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要从府属八县征调劳力,这一条塘路就是主要的通道,且沿堤(塘)筑铺舍,以供各县民工临时住宿,其情状犹如当代围垦海涂。

    吕老师说,三江城修起来后,这一条塘路又兼具了军事的性质。明以后,战备渐渐松驰,三江城内的驻军改为季节性驻扎。冬季潮位下降,驻军相应减少,春汛到来时增加。为适应这种需要,官塘也必不可少。
编辑:珊瑚树
 ·河北肃宁后白寺西遗址抢救性..
 ·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河北..
 ·住建部:不拆真遗存  不建假..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
 ·《中国纪念馆重庆倡议》在渝..
 ·甘肃甘南首次大规模抢险加固..
 ·广西北海:承载“古丝路”精..
 ·中国纪念馆借力“互联网+”..
 ·“国宝级”宋徽宗展品首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