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千年古墓,跨年亮剑!
记者获悉,备受瞩目的信阳城阳城址18号战国楚墓发掘取得新进展,内棺12月30日被打开后发现一把古剑,虽然剑鞘沾满泥土,但当它被小心翼翼地拔开后立刻显出凛凛寒光,跨越2000多年仍然锃亮无比,十分锋利,让现场考古人员无比震撼。
宝剑当场拔开,震撼考古人
2016年12月初,信阳城阳城址18号战国楚墓曾因在墓内随葬的陶鼎中发现牛骨头而引发关注,也被网友称为“牛肉汤大墓”。12月19日,其保存相对完好的内棺被整体打包,移入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的实验室内,经过考古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前期检测和准备,12月30日内棺被打开,发现了男性尸骨一具和宝剑、弓、鞋底、残碎织物等物品。
1月1日,现场发掘负责人武志江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棺内出土物已经被全部清理出来作相应保存,等待进一步研究。出土的宝剑尚未进行鉴定,初步推测应为青铜材质,全长47厘米,虽然剑鞘外表沾满了泥土,但考古人员现场小心翼翼地将其拔开后,剑刃仍然锃亮无比,寒光凛凛,崭新如初。
武志江说,楚墓中男性佩剑的情况比较多,这把剑的精美程度虽然并不算最好的,但当宝剑被拔出,现场人员仍然被震撼到了,“当时是晚上10点多,我们都特别激动。为了文物安全起见,我们并没有进行测试,但这把剑一定很锋利。”
墓主应为武将,留下一双27厘米的鞋底
其实河南作为文物大省,历史上曾多次出土古剑,还有很多是天下名剑。比如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的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自三门峡虢国墓地,重塑了中国冶铁史,被称为“中华第一剑”。还有1976年从河南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剑身满布花纹,有阴刻篆字铭文十字:“攻吾王夫差自作其元用”,仍然十分锋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目前,城阳城址18号墓这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剑已经被保护起来,这也是该墓出土的唯一一把古剑。此前在内棺未被打开之前,有媒体报道该墓随葬品中已经发现有一把“一碰见血”的铜剑,并不准确。
考虑到棺内还出土有弓,墓主人被推测为楚国武将的可能性很大。城阳城一直楚国北部的一座军事重镇,在楚国末期还临时做过国都,其军事地位非常高。一直在发掘现场的城阳城址管委会副主任刘勇,特意赋诗《楚将淮殇》一首:“千年楚都今犹在,忠国将军掩淮殇;未留盛名传于世,但见佩剑耀锋芒。”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具体官阶和职务,至少已经知道他鞋子的尺码——墓中还发现了有一对长27厘米的鞋底,男主人若脚长26厘米,穿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41码。
据介绍,考古人员准备对内棺进行脱水处理,相关出土物还要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