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古香古色的古建筑便成了许多人寻觅安静的目的地。
在惠东,这样的目的地并不少,惠东拥有一批古城古村,人气较旺的包括平海古城、稔山镇范和古村、多祝镇皇思扬古围村等,此外还有铁涌镇溪美村、梁化镇石屋寮村、多祝镇田坑村等。
其中一些古城和古村的古建筑保护得较好,再加上拥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形成惠东独具特色的“古色体验游”。
这些古城古村,或是在茫茫大海之边,或是在郁郁青山之间,古城墙和老屋子,静静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文化的传承,镌刻着一波又一波游子的乡愁。
平海古城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有舞凤舞鲤鱼等民俗
位于惠东县稔平半岛东南端的平海镇,东临红海湾,西依大亚湾,是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平海镇内的平海古城,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在当时是军事建筑,此后成为海防军事重镇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
600多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据悉,这是全国所建的126座明代所城中,至今基本保存得较好的一座。
在古城游走,仿佛时间放慢了脚步,感受历史的烟云,别有一番滋味。走上几步,就会遇到一间寺庙或祠堂,这里藏着不少历史故事,比如曾氏祠堂走出过一位清朝大官。
平海古城城墙周长1716米,高约6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城门及城墙底部,均用花岗岩石砌筑,上部用大砖砌筑。古城平面形状有如一口燕尾古钟,故有“钟城”之称。古城内有“七星井”,井水透亮。
寺庙林立是平海的一大特色,有城隍庙、狮岩寺、龙泉寺、东岳寺……一座座古寺庙,反映了沿海渔民对神灵的信奉和对风平浪静、平安幸福的向往。
古城内的居民还有属于自己的方言——军声。军声是随着平海古城产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讲究抑扬顿挫,读音较短,语音十分动听,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融入粤语、客家话、闽南话以及本地方言。
平海还是广东省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之乡,曾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享有“楹联之乡”、“舞鲤鱼之乡”等美名,“舞凤”和“舞鲤鱼”民俗分别被列入广东省“非遗”名录。
不少游客在海边游玩的同时,也会选择来古城游走,古城的游客不断增多。平海镇党委书记助理肖利华说,古城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做好旅游规划,古城游将与滨海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
范和古村
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迎妈祖时村里最热闹
范和港是惠东县五大渔港之一,范和村在范和港旁边,古风犹存的范和村,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和“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
走进范和村,整洁的村容,古朴的古围屋,宁静的范和港,让人沉醉于悠长的古风之中。散落于村中各种的城隍庙、天后宫、关帝庙、古戏台,使人联想到当年村中的繁华兴盛。
范和村公益理事会秘书长高周兴是古村的“导游”,据他介绍,范和村中罗冈围古围屋、清代古戏台、圣旨牌匾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围屋是范和古村的主体形态建筑,也是范和村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遗产。这些围屋以城堡式来营造族群居室的布局,放眼全国都很少见。
古围村内各姓氏祠堂多有精美的石雕、木雕、壁画、牌匾,其中有一块“奇匾”——陈氏祖祠“诒远堂”的牌匾,正看“诒远堂”三字赫然在目,右侧往上看时,显示的却是“金玉满堂”四字;左侧往上看,又显示“兰桂腾芳”四字。
如今,范和村共1.2万余名村民在此生活。这里既是粤语、客家、闽南语三大语交汇之地,也是文化聚集地,渔歌、白字戏、潮戏等传统文化在当地都能看得到,而这其中以渔歌传承最为有序,最为原汁原味。该村组成了渔歌传承队伍。
在范和村古村落古朴的砖瓦房间里,村民悠然自得生活着,门楼回廊村民三五聚集,有说有笑,一派和谐景象。远离城市喧嚣,在这里可以寻找到一份久违的宁静。
有宁静也有热闹,每年农历五月初二是范和最热闹时候。当天鞭炮齐鸣,彩旗飘扬,范和村民乘坐渔船浩浩荡荡前往巽寮湾渔业村的天后宫,接回妈祖神像。在迎接妈祖仪式上,有海上龙舟助兴,也有陆龙舟、舞鲤鱼等表演队伍随着打锣击鼓节奏穿越大街小巷。
皇思扬古村
惠东最具规模古民居群,村里有十多间书室
处于西枝江边的皇思扬村距今已500多年,它是惠东县保护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这里占地约20多万平方米,是惠东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2006年被省评为“广东最美乡村示范点(人文历史类)”,2008年被省公布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之一。
皇思扬村有四大城门,城内各姓俱各成“寨”,寨内各房系又各成院落,院落内又分各家居屋。形成“城中有寨,寨中有院落,院落有家居”的“大围龙套小围龙”的建筑格局。可以说皇思扬古村就是由一个个单体建筑合成的一个城堡,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其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加之又是交通要塞,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清兵曾以此作据点;蒋介石也曾于率兵东征时在村中小憩、演讲;1949年国共两军亦曾在此驻扎对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亦有一个连队在此驻扎4年之久。
皇思扬村肖贵松老人说,皇思扬人非常重视文化,设私塾、兴学堂,全村就有十多间书室。据族谱记载,清朝年间,皇思扬村考取20多位进士、举人,官居六至二品不等,每出一位举人,村里就会树立两条举人石柱,并注明年号、科名,以彪炳青史,激励后人。古村幸存的30多对石柱,正是学子们闻鸡起舞,寒窗苦读的身影。
历史赋予了皇思扬村丰富的内涵,村里的关帝庙、圣旨牌坊、武魁楼、养正山房、三眼井、鹅卵石长巷……每一个建筑的背后都承载着皇思扬人的过去。也正是这一件件古代建筑艺术精品,让皇思扬古围村鲜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