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器皿 >> 石器 >> 正文
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来源:大河网  作者:姚伟文  日期:2016-9-23

贾湖遗址出土的有倒刺的骨镖

贾湖遗址出土的纺轮

    贾湖考古令人震惊的发现之一,是酒的残留物。

    这一发现,曾被人质疑。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一般人心目中,杜康或仪狄发明酒的观念根深蒂固。比这两位早约5000年的贾湖文化,怎么可能造出酒呢?

    张居中教授等人,在16个贾湖陶器皿碎片上,发现了疑似酒类沉淀物。为了弄清真相,他们将部分陶片样本提供给美国人麦克戈文—一位从事世界酒史研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麦克戈文把这些沉淀物进行了气象色谱、液酱色谱等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陶器曾经盛放过酒,是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这项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后,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轰动。美国特拉华州的“角鲨头”酿酒厂,还仿制出一种新款啤酒,名叫“贾湖城”啤酒,每瓶售价12美元。

    贾湖人酿酒,应该与农业有关。其实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酿酒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其实不只是酒,刻符甲骨、五至七声音阶的骨笛、占卜用的龟甲、陶窑的出现,以及种种精工制作的工具,都表明“贾湖文化所达到的总体高度,远远超出了过去的想象”。而这一切,都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关。如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所说:“贾湖遗存的最早年代,可达9000年前。这距离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发生年代,或是农业起源的年代不会太远了。如果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相比较,判然两种世界。这就清楚地表现出,农业的出现的确是一场大革命,迅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巨大进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工具的进步。贾湖石器、骨器、玉器等器型规范,通体磨光,制作精良,凝结着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石斧石铲刃口锋利

    贾湖遗址出土各种工具上千件,按用途可分为农业生产、粮食加工、渔猎、纺织、缝纫等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肇清曾专门对此进行研究,据他介绍,贾湖农业生产工具十分齐全,砍伐、翻土松土、播种、中耕、薅草、收割应有尽有。虽然都是石器、骨器,但均精工制作,并且有的石铲安柄当锄、耙使用,既减轻劳动强度,也提高工效,从而使农业进入耜耕时代。

    石铲多为长条形和梯形,弧形双面刃,“刃锋锐利”,杨肇清说。引人注目的是有肩石铲,由长条形石铲上部两侧各打去一部分,形成长条形石柄,经观察柄上有绑的磨损痕,应是用绳将木柄牢牢捆绑上面。使用时人站立手握木柄,脚蹬石铲肩部,向下用力,使石铲进入土中,再用力起动,从而达到翻土的目的。还有一种窄长的梯形石铲,中部加厚或稍弯曲,略作拱背状。根据捆绑磨损痕迹判断是用鹤嘴弯曲木棍,将鹤嘴部分与铲的上部紧密重合,并用绳捆绑严实,木柄与铲成曲尺形,使用与锄头相同,人站立,手握木柄,举起后用力向下,铲刃进入土中,再起土,以达到翻土的目的。

    这两种石铲都是安柄使用,既减轻劳动的强度,又提高翻土的效率。翻土可以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地的肥力,减少杂草滋生,无疑是农业生产的一大进步。研究者认为,这样的工具类似耜,可以认为,贾湖农业已进入耜耕时代,而耜的出现和使用一向被视为农业生产进步发展的标尺。

    贾湖遗址还发现一件用猪肩胛骨做的骨耜,将肩胛骨上端两侧的轮廓磨去,使之成为柄,下部修磨成两齿。由于长期使用,刃部磨去很多,经过多次修磨,还继续使用,耜相齿仍然锋利。

    在贾湖还发现有几件钩形角器,利用鹿角的发杈处修磨而成,短的一端磨成刃部,长的一端为柄,手握柄部,用来松土。这种轻便东西,应该是中耕除草工具,由于使用钩尖光滑而锐利。还有一种角锥,锥尖光滑,有使用留的磨损痕,可能是一种点播工具:用尖锥向土中戳一洞,点穴播种。

    石镰和石刀是收割工具,发现七八十件。石镰分有齿和无齿两种,可以捆绑木柄,无齿的刃口锐利,有齿的连割带锯,应该都很顺手。

    贾湖发现了粮食加工用具近200件,有石杵、石磨盘两种。贾湖人种的是稻谷,颗粒小,壳较硬,不易用手剥落,这两种都是脱粒工具。

    如此多的石制工具是如何制作的?贾湖出土的制造工具的工具,让学者们可以据以推测这一过程。这些工具包括石凿、石斧、石锛、砺石、钻、敲砸器、刮削器等。制作工具,先找合适的石料,设计好,敲砸截裁,打成毛坯,琢成型,经过钻、磨制成。“贾湖石器、骨器种类多,富于变化,打磨光亮,刃锋锐利。”杨肇清说,“可以看出来,当时制石、制骨的水平是较高的,应该有一批有经验的制作能手。他们心灵手巧,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定居贾湖的千年岁月里,技能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这些能工巧匠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手艺是钻孔。贾湖的绿松石饰品,最小的颗粒仅3毫米,中间都有钻孔,而骨器上最细的钻孔,仅0.7毫米。真想象不到,8000多年前的贾湖人是如何做到的。

    骨镞有双翼有血槽

    贾湖的渔猎工具也是丰富多彩的,共发现四五百件,有骨镞、骨镖、石矛、骨矛、石球、陶弹丸等。

    在河南各新石器遗址中,唯独贾湖渔猎工具最多,可能与贾湖自然环境有关,这一带有着辽阔的草原湖沼,渔猎资源丰富。

    贾湖的农业工具多厚重敦实,而渔猎工具则多“轻薄精巧”,如骨镞制作精良、刃锋锐利,富有变化,有柳叶形、棱形、等腰三角形等。镞身多有对称的双翼,有的还有血槽,这种设计是很高明的,双翼可使骨镞飞行稳定,更好控制准度,以命中目标。而射中动物后,血槽能加速其失血,更易杀伤、捕获猎物。

    镖是贾湖最富特征的器物,共计有130余件,其尖锋锐利,两侧扁薄,并加工成二对至十一对倒刺,有的两侧倒刺对称,有的则是有规律地错位。据杨肇清介绍,镖头插在镖杆或绑在镖杆上使用,狩猎者手握镖枪,见猎取目标时,用力投射出去,一旦射中鱼或兽,倒钩刺将使之很难逃脱。

    石球是更原始而又管用的捕猎工具,远在旧石器中期就出现,到新石器时代还继续使用。可以直接扔出去砸伤野兽,也可以用绳子的两头各拴一个石球,做成飞石索,见目标时用手迅速旋转飞石索,然后向目标扔出去,借用旋转的力量,套着野兽的头、使之倒下。成龙主演的《大兵小将》,曾有这种东西亮相。

    陶、石弹丸则是用弹弓发射出去,应该主要用来打鸟。

    贾湖发现的纺织缝纫工具也很丰富,主要有纺轮、梭、线板、骨针、骨锥等。纺轮有石制和陶制,都是圆饼形,中间穿孔安插圆杆为纺锭,用手搓动使其旋转,用来纺线。贾湖发现的一种长条形骨板,两头修磨成杈形,杈内平滑,研究者判断是当梭用的。

    贾湖发现的骨针、骨锥有两百多件,均是精工制作。骨针多用骨角加工磨制而成,通身光滑,针锋尖锐,尾有针鼻,有的针鼻孔径仅0.1厘米。还有一种,没有针鼻的,在近尾部周围刻槽一周,在槽内将线拴牢,当缝针使用。

    骨锥是钻孔用的,与较大的骨针配合使用,判断与缝皮衣有关。贾湖出土纺织工具较少,缝纫工具较多,研究者判断人们穿布衣还很少,主要穿着皮毛衣物。

    狗已成为人类朋友

    将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而动物的驯养和繁殖被看作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家畜的饲养也有赖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原始饲养业不仅提供了稳定的可储备的肉食来源,而且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肥源。

    从考古发现看,贾湖人驯养的家畜主要是狗和猪,但所发现的狗骨与猪骨很不相同,猪骨是零散的,狗则有完整的骨架。据张居中教授介绍,在贾湖先后发现十多个完整的狗骨架,显然是完整埋葬的。狗坑基本位于墓地的边沿地带,或房基旁边。张教授觉得,这可能有一定的文化意蕴:狗是人类最早的动物朋友,活着时帮人打猎,为主人看家护院,死了以后仍然让其履行这一使命,也是合乎逻辑的。

    张居中曾与罗运兵联手研究贾湖遗址所出土的猪骨。他们发现,在100多件猪下颌骨中,两岁以上的未成年猪占90%多,这与狩猎得来的野猪明显有异;根据贾湖发现动物骨骼,进行了提供纯肉量比例分析,发现贾湖人食用猪肉比例偏大;能够鉴定性别的猪骨标本有8件,雄雌比例为3:5;而最重要的是,所发现猪下颌骨均存在齿列扭曲现象,这是家猪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尚未在野猪颌骨上发现同类情况。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贾湖一期(即8600年以前)就有家猪,为目前所知最早。由此判断,贾湖是中国家猪饲养的起源地之一。

编辑:樱花
 ·长沙出土大批抗战文物 具有相..
 ·安徽泾县宝胜禅寺大观塔附近..
 ·出身古建世家恋上古建模型 这..
 ·老门东古建筑里开了一家书店..
 ·闵行吴泾镇372岁古建筑无人保..
 ·贵州绝壁发现600年古塔 7层塔..
 ·14人盗窃文物受审 涉案金额达..
 ·考古发现:玛雅古墓出土稀世..
 ·常德唐林遗址考古将西洞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