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渔洋古建:与大自然的破坏力赛跑
来源:安阳网  作者:李瑞峰 刘云鹏/文 郭有明 通讯员 贾海平/图  日期:2016-8-16

渔洋古建:与大自然的破坏力赛跑

残垣断壁

渔洋古建:与大自然的破坏力赛跑

破旧的门洞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渔洋古建:与大自然的破坏力赛跑

屋脊上已经长满荒草。 

渔洋古建:与大自然的破坏力赛跑

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建筑。

渔洋古建:与大自然的破坏力赛跑 

龙振山和他收藏的宝贝。

渔洋古建:与大自然的破坏力赛跑

清代门楼

渔洋古建:与大自然的破坏力赛跑

被风化的青砖 

    渔洋,这个漳河边的小村庄此前多次引起世人的关注,每一位考古学家走进渔洋,都会当成一次穿越历史之旅,从迈进村庄的第一步开始,途经清、明、元、宋、北齐、东魏、汉、战国、商、下七垣、龙山时代,最终止于仰韶时代,一步步向前走,每一个印迹都能让我们感触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至于我们每走一步都有穿越历史的幻觉。

    站在村北,掬一捧漳河水,湿湿脸面,从穿越历史的幻觉中回归,才发现渔洋的厚重也有一些破碎,不必言地下的埋藏,单说那几百座民居古建,哪一个不是青砖绿瓦、木雕匾额,可惜也正随风而逝,足够让人唏嘘不已。让人欣慰是,渔洋人有一颗真正爱家的心,保护古建已然提上日程,要为6000年的村落文化留下重要印迹。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立夏过后,渔洋之行如约而至。出安阳向西北而行,20多公里的路程,望着窗外一簇簇的绿,心绪却已然飘到6000年前的渔洋往事。

    这些年,渔洋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一根卜骨,一块瓦片,都浸润着泱泱中华的厚重历史,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迹,整个村落就是一部用文物记载的活生生反映平民活动的中国通史。

    来到渔洋,“土博士”龙振山是不得不见的人物。他的博物馆,他的收藏,早已名满天下,而要了解渔洋自然也离不开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传播者。

    振山老人年近七旬,一辈子的乡村劳动磨炼出一副好身板,作为当地的文化名人,言谈举止却很“土气”,这些年各种荣誉加身,却没有改变他身上的乡土气息。当面对他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时,这一刻,我们才感受到振山老人的不平凡之处。

    那些被掩埋在河沟里的陶罐残片,那些被丢弃在沙土中的零碎卜骨,都被龙振山当成宝贝一样,每一件都要仔细拾掇,40多年来,他守候着这方神秘而神奇的土地,守候着6000年的中华村落文明史。

    龙振山让我们见到了厚重的渔洋文化,关于渔洋的故事此前各类媒体也是不吝渲染,专家学者的记述更是浓墨重彩。那么这一次,我们从何入手呢?

    看完龙振山的博物馆,我们随着老人走出家门,漫步在渔洋村中,一块匾额映入眼帘——耕且读,不禁想起马氏庄园里的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一块小小的匾额却将渔洋人的朴实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看看面前的这所屋宅,也是有年代的了。

    “咱们渔洋的民居也是一绝,这些古建筑再不加以保护,恐怕就要毁了。”看着破旧的老屋,龙振山道出了心里话。而他的这番话,也让我们的目光从“地下”转移到了“地上”。近几年来,大家都在关注渔洋,聚焦点大多在地下的文物,地上的古建筑反而没有多少人去了解,其实,渔洋的民居古建更应得到及时的保护。

    说起渔洋村的布局,振山老人就像说起自家博物馆里的宝贝:“村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00米,全村房舍和街道组成一个巨大的“田”字形,中间是东西、南北大街,周围有北小街、西北小街、西南小街、东小街和东南周家坡小街。过去,四条大街的尽头各有一座长约三丈、高约一丈五尺、宽一丈有余的砖砌拱券,券里设有坚固的大门,夜晚大门一闭,加上村外四周有寨墙,匪盗休想入村侵扰。”

    现在的村子哪还能见到寨门,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古建。我们随着振山老人先来到西寨门,底部以砂岩石为基,拱券为砖结构,内填鹅卵石,门墙南壁上镶嵌有清彰德府安阳县渔洋村西街修券石志,此志立于乾隆五十五年,主要记载修庙修券时的捐款情况。“现在村里的寨门只剩下三个了,东寨门已被毁掉,真是太可惜了。”龙振山告诉我们,寨门上以前都有建筑,就拿这西寨门来说,以前上面是文昌阁,庙内除供奉各种泥塑神像外,还塑有泥马渡康王像。相传宋高宗赵构从金国逃回,就是在此乘泥马渡过漳河的,因此老百姓留下塑像,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在,拱券上的青砖已风化剥落,几棵小树立于顶上,随风摇曳。

    看完寨门,我们再次走进村内,那些破旧的房屋是渔洋曾经繁荣的象征。在渔洋村,最有名的就是龙氏庄园,村里人都称作龙家大院。龙氏庄园坐落在渔洋村东北部,新中国成立前整个庄园占全村面积的四分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于民国时期陆续建成,历时近200年。庄园主体建筑一宅两院,南北相对,内有楼房16处120间,过厅7处35间,瓦房26处106间,平房423间,占地面积80多亩。

    龙氏庄园的门楼、山墙、房檩、屋脊和墙角上,大大小小的雕刻图案数不胜数,或花鸟,或神兽,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如今看去,却是另一番景象,院内荒草遍布,房屋破败不堪,残垣断壁随处可见,举目之处尽是疮痍,甚至有一排房屋只剩下几面墙体,房顶都被掀掉了。面对如此残破景象,观者无不唏嘘。

    以前,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村里许多明清时期的老宅都被拆掉了。2004年后,渔洋村得到了媒体的关注,文物保护提上了日程,村民不再拆除老房子。人为的损害可以防止,自然的侵蚀却难以抵抗,风吹雨打让这些上百年的古建逐渐“凋零”。渔洋村受限于经济条件,无力担负起维修保护的重任,只能小修小补。渔洋村党支部书记段运平提起保护这件事,心里始终有一块沉重的石头:“渔洋村已经被评为了国家级的古村落,我们也向上级申请了专项的维修资金,希望能够快一点儿批下来,让我们尽快做好保护这件事。”

    恢复渔洋古貌,让渔洋的古建筑完整保存下来,这不仅是龙振山的愿望,也是渔洋全体村民的愿望。“重修一下村里的南北大街,将当年的明清古建重新建起来,把四个寨门也重新打造一下,还有咱渔洋的龙家大院,那可不比马氏庄园差啊,如果这些都能实现,相信渔洋一定能成为中国古村落的代表。”谈起渔洋民居古建的保护,段运平有止不住的话,他向我们详细描述了渔洋人对明天家园的构想,虽然,这些还停留在纸面上、规划中,却已经很让人欣慰和振奋。渔洋人心目中已然对明天的家园有了清晰的定位,就是要把渔洋村打造成中国古村落的代表。

    振山老人将渔洋文化毫无断层地保护下来了,可是渔洋不能仅有一个龙振山。保护渔洋古村落,需要更多的渔洋人和有识之士来关注、关心,用我们热诚,用我们的智慧,切实保护好渔洋的民居古建,为6000年中华村落文明史多留下一些遗存。

    评论

    保护古建刻不容缓 

    行走在渔洋村,随处可见历史的沧桑,感受厚重文化的同时,也为遗存的残破而心痛。如果说十几年前,我们不知道文物保护的概念,放任历史遗迹的损坏还情有可原,那么如今,十几年来都知晓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笔账如何算确实值得思考。

    曾经,我们向往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现代化的生活,迫切地想告别旧的生活方式,于是,把古建筑、古民居看成是一个地区贫穷落后的标志,毫不犹豫地进行改建或拆除。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和乡镇建设成果,也让我们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快捷、舒适的现代生活。而突然间,生活变了,变得不再精致了,不再诗情画意了。曾经生活过的古民居没有了,曾经走过的石板路、石拱桥没有了,那半山腰的古塔没有了……眼前,是停满了汽车的居民小区、柏油路、水泥立交桥和电信铁塔……离家求学、经商几年后回到故土的游子,都找不到家了!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地区“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地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渔洋村的古建筑只是当代农村古建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国,散落在农村的古建几乎都存在年久失修、即将完全破损的问题,保护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编辑:风信子
名称宝泉古刹:听百泉清韵 览八景奇观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金碧辉煌 超美巴洛克式古建筑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汉族古建筑——高庙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用剖视画出来的中国古建筑

类别古建结构
名称十字寺遗址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惠东田坑古城“悠然见南山”

类别古建结构
 ·现代社会需要古建筑的返璞归..
 ·安徽太湖县蔡家畈古建筑群修..
 ·广州古建筑玉虚宫变断壁残垣..
 ·朱启钤故宅消防隐患重重
 ·太原唐代古建天台庵修缮完毕..
 ·山西千年古村落保护不到位 一..
 ·四川资阳城区修绿化带发现东..
 ·考古发现新疆规模最大太阳祭..
 ·湘西浦市古镇发现“高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