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历史 >> 无小类 >> 正文
古祠清风里的秘密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杨博  日期:2016-8-2

古祠清风里的秘密

施工中的古建筑修缮队。

古祠清风里的秘密

古建筑修缮队顾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

古祠清风里的秘密

古建筑上少不了的灰塑。 

    15岁就跟着父亲做灰塑的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已经为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的古建筑修缮队担任顾问多年,见证了这支最早在佛山古建筑修缮领域“吃下第一只螃蟹”的企业成长壮大。站在即将修缮完毕的顺德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里,邵成村出神地望着黑色瓦面上方的精彩灰塑。阳光正强烈地照射在这些瓦面上,热气蒸腾,祠堂两侧的青云巷和庑廊中却平地起清风,凉爽宜人。

    鲜有人知道,这些清代光绪年间的祠堂,在装饰考究的外观下竟隐藏着空调般的神奇功能。邵成村遐想,或许当世人有一天都知晓这祠堂清风里的秘密时,古建筑修缮的黄金期才会到来。到那时,如同这支古建筑修缮队的创始人黄文铮所说的,我们的社会会真正意识到古代建筑工艺的价值,心存敬畏。

    “吃螃蟹”的人

    夏日的午后,站在两个月后即将全部竣工的顺德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中,说起佛山布氏灰塑的第三代传人布辉,面色黝黑的邵成村打开了话匣子。“受当时那个时代的局限,布氏家族一直没能独立带出自己的团队。虽然技艺高超,但直到布辉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离世,都没有留下传承人,这是最大的遗憾。”站在陈氏大宗祠三进的大厅当中,邵成村很自然地双脚跨立,时而挥舞手臂,一副演讲者的模样。现在,他是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古建筑修缮队(下称古建筑修缮队)的顾问,亲自带出了20个徒弟,还常以广州灰塑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走入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大学的课堂讲授灰塑艺术,听众也包括外国人。

    1999年,就在佛山布氏灰塑后继无人的年月里,古建筑修缮队成立了。直到现在,这支“最早吃螃蟹”的古建筑修缮队,仍然是佛山市内唯一一支拥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企业团队。“那时候,国家逐渐重视文物修缮工作,我们开始思考技术方法的创新,想通过建立独立的团队来储备古建筑修缮的技术和人才。”身为古建筑修缮队创始人的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黄文铮回忆说。

    17年来,从接手第一个仿古建筑项目黄飞鸿纪念馆开始,古建筑修缮队所承揽的文物古建筑与仿古建筑修缮项目将近60个,包括了佛山祖庙、塔坡古庙、开平风采堂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修缮工程。团队也从最早的约5人发展到了现在“中青”结合的15人。然而,市场利益的追逐下,越来越多不同资质、不同水平的施工队伍进入到古建筑修缮的领域,竞争在2005年之后愈演愈烈。除了文保单位的修缮项目,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落、古民居成了各种施工队伍“低价竞争”的猎物。48岁的黄文铮感慨地说:“应该保证让懂得保护的专业队伍在这个市场里生存下去。”

    十年磨一剑

    在午后的蓝天白云映衬下,一进正脊上的灰塑造型光彩夺目,其正中对称相望的两条金龙尤为扎眼。从当年模糊的照片上,人们已经辨识不清正脊上的造型图案,只好找人口述证实。陈氏大宗祠也是沙滘小学过去60年的栖身之地,老校长就住在陈氏大宗祠里。他曾为了给收音机拉天线,登上过一进正脊,还记得正中的金龙形象。

    如果以工程时间跨度而论,古建筑修缮队所承揽的最复杂项目,莫过于顺德这座陈氏大宗祠。从2006年至今,广东现存最完好和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建筑之一的陈氏大宗祠开始修缮,历经近十年,第四期修缮工程才刚刚进入尾声。之所以工程耗时这么久,很重要的原因是文物古建筑要保存原有的建筑结构、形制、材料和工艺。从挑选合适的工人,到定向采购传统建材,再到打造样品,无不费时,更无法以现代建筑的工程定额去衡量修缮文物古建筑的人工、管理成本和建材造价。

    “水泥有腐蚀作用,对古建筑的破坏最大,我们要挑选含钙高、黏性好、杂质少的石灰来替代。”黄文铮细数道,修复壁画用的色灰忌用丙烯这样的化工原料,要专门去北京、上海的工厂采购矿物质原料。以难度最大的木雕修复为例,保持传统的榫卯结构,必须纯手工雕刻,仅清理木雕中的灰尘就精细到要用面团来粘的地步。而为了清洗包含铁质骨架的灰塑构件,所用的水甚至要过滤掉其中的氯离子,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发生腐蚀。

    在这十年中,古建筑修缮队同时完成了名贤余忠襄公祠——风采堂的加固修缮、祖庙百年大修和顺德杏坛苏氏大宗祠抢修等诸多高难度的修缮工程,足迹甚至已扩散珠三角的东莞、珠海等地。

    敬畏与境界

    每次来到陈氏大宗祠,邵成村都会对这座总面宽46.2米、总进深80.3米的恢宏祠堂建筑感到惊奇不已。在院落里、窄巷中、廊檐下,他走走停停,难掩激动地告诉记者,陈氏大宗祠的形制非常特别,至今仍有不解之谜。依他之见,如果俯瞰或仰视这座三进的庭院建筑,会发现陈氏大宗祠总体上在4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上展现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繁体汉字“陳”字。那一进左侧的窄巷是“陳”字的左侧偏旁,一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则是繁体“陳”字右边偏旁“東”中的“田”等。“做通畅的走廊,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上会更容易。我猜想陈氏先祖是为了给后人传达某种有关宗族传承的寓意,才有意这样做。”邵成村赞叹道。

    同样对古人的建筑设计和工艺感到惊奇的,还有黄文铮。他坚持认为,要对古代建筑工匠的追求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古建筑修缮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出修过。”黄文铮以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语,把修旧如旧的准则提高到了一个更明确的尺度上。自2007年开始,他率领的古建筑修缮队逐步取得了6项国家专利,而每一项专利的价值都在于尽可能地去触及“看不出修过”的最高境界。

    已近知天命年纪的黄文铮,仍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他表示,目前中国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超过90万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遍布全国,古建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建筑修缮专利的潜在价值巨大。“我们愿意和同行共享、使用这些专利技术,只要大家能知道我们这些专利技术的价值和所取得的业绩就行。”

    期待黄金期

    “最希望工作一天,收入能有300元,但总是做一单亏一单。”邵成村告诉记者,由于古建筑修缮很难参照建造现代建筑的标准,做了37年灰塑的他,收入却不及一个泥水工。游学演讲时,曾有学院派的人士问他的收入,邵成村感到很受伤。“灰塑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感慨地说,人们对古建筑修缮的认识不足,所以古建筑修缮的黄金期尚未到来。

    走进陈氏大宗祠,那硬山顶如山脊般的线条,一人搂不过来的高大廊柱以及屋脊、庑廊上的雕梁画栋,都让人恍如穿越到了清代。出人意料的是,邵成村谈起灰塑的价值,首先讲的不是工艺技术和造型艺术。“灰塑是会呼吸的,它的价值首先是保护建筑,提升建筑整体的环境。”邵成村解释说,阴雨天里灰塑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干燥的天气再释放出多余的水分,古建筑的院落里的湿度总能保持在50%至70%的适度平衡状态。再一次揭开这些秘密时,邵成村的眼睛显得亮晶晶的,“灰塑外观的艳丽和漂亮是表面的东西,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实用功能。”

    下午4时许,邵成村建议到一进和二进之间的青云巷里去感受下。让人纳闷的是,刚刚在三进的廊下还是一阵阵的闷热,青云巷和廊庑里却清爽宜人、清风习习。邵成村手指祠堂屋顶上的黑瓦说,瓦面黑乎乎的,容易吸热,热气随阳光对瓦面的照射而升腾,院落里的空气便被搅动、循环起来,风就随之来了。他还特意提到一、二、三进上那些高大的屋脊:“建造这么高大的屋脊,是为了聚拢空气,不让上层的热风从院落里‘逃走’。而出于安全的考虑,这些屋脊为了防风,又都设置了巨大的风洞防范灾害天气。”

    眼巴巴地听着邵成村的即席讲演,沙滘村的明叔理一理稀疏的头发说,他最爱听邵成村讲解祠堂建筑的秘密,现在他已成了祠堂讲解的义工。有人来观光,明叔就会骑着自行车赶来,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喜欢这里。望着热情的老朋友明叔,邵成村也乐了。“这些技艺不是我的,是留给我们后代的。”他把古建筑所在社区、村居里的居民当作自己最重要的朋友和听众,他会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和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因为古建筑修缮队迟早会带着工艺技术离开这里,但居民们会记得这里珍藏的文化记忆,并把它传播开去。

编辑:风信子
 ·考古发现一窥青铜时代田园生..
 ·贵安新区招果洞发现距今3万年..
 ·宿州萧县龙山子墓地考古显示..
 ·南京评事街古建筑保护现状不..
 ·内蒙古毛乌素沙地腹地清理出..
 ·安徽滁城老东关发现古遗迹
 ·最大单栋古民居宏琳厝将全面..
 ·四川一省级文保建筑成幼儿园..
 ·故宫排水系统 古代建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