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法则 >> 正文
山东东平华严洞造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16-8-22

    此处并排雕四身罗汉,与对面罗汉像恰好组成十八罗汉之数,为统一计划排定。四罗汉均为倚坐姿,但各有变化,身后均挖出舟形背光且相通连。西起第一身像高74厘米。光头面残,穿交领袈裟,双手抱着右膝,因成右腿略高起、左腿略低垂的坐姿。第二身降龙罗汉,像高62厘米,下摆稍露双足。大衣从右肩直披、左肩则松散、腹部鼓起。而自然下垂的左手握着一条龙,龙身体卷起,尾上扬,头则回向下方。罗汉曲起右手似拿火珠,双手配合,成为戏龙的情态。全像雕造虽简,却显出轻松的意趣。第三像高60厘米,右腿微曲、左腿舒垂。外披袈裟大领松垂至腹下,雕出了明显的肚脐形,但又刻出内穿交领之衣。其右手下按膝,左手臂支于腿又抬起握物。第四龛由顶到平台83厘米,罗汉高56厘米,安稳倚坐态,右手扶按膝部,左手则扶立一枝锡杖。

    北壁造像

    7号北壁部分,十八罗汉之主体十四尊者像。

    十四身像所依壁面曲折变化,西起前二身位于向东的斜面,后八身位于同一平面上,最后四身亦处在斜向东方之壁面。前二罗汉像高度均为43厘米,结跏坐姿。第一身罗汉袒胸露腹,袈裟大领松软直垂到腹下,两手分置腿上,右手握袍角,衣袍下摆遮盖住蒲团。第二身罗汉穿交领袈裟,双手在胸前捧奉经盒。第三身罗汉高48厘米,为倚坐姿,右手曲肘在胸前,左臂亦抬起但手已残。第四身罗汉高68厘米,袒胸露腹倚坐式,外衣领垂至腹,内有交领衣,右手在膝上握衣束。第五身伏虎罗汉高64厘米,穿对襟大衣,胸腹前有三处搭扣,左腿曲蹲台座之上,右腿舒展,左右手分扶膝部,而右足之下蹲伏着一只高13厘米的扬尾小虎。第六身罗汉高62厘米,双手持禅定印,穿交领衣趺坐,半圆衣裾下垂,两侧有袖角(图十一)。第七身倚坐姿罗汉高61厘米,右手扶膝,左手则曲肘支颐,头亦偏左成思惟状。第八身罗汉高62厘米,袈裟从左肩斜披而下,其右腿下舒,左腿曲起为半跏姿。第九身罗汉高64厘米,亦袒胸露腹成倚坐姿,两手各置膝上。第十身罗汉高66厘米,姿态特别。其左腿抬起,左手臂支颐,头倾倒左方,右手臂前扶左臂,腹部滚圆,十分突出。第十一身罗汉高48厘米,倚坐姿,右手置膝上握衣角。第十二身罗汉高60厘米,趺坐姿,衣袍垂于腿前,两手亦分放在胸腹前。第十三身罗汉高60厘米,袒胸露腹,两手均扶膝但右腿抬起略高,左腿下垂。第十四身罗汉较小,仅45厘米,趺坐禅定姿,袈裟领垂至腹,内衣斜领右衽。此处壁面已利用殆尽。8号,地藏十王像。(图十二)

    地藏菩萨与道明、闵公、十王及供养人共十四尊像。各像均雕在高20余厘米的石台上,唯居中地藏像起自地面,更显得高大突出(图十三)。西起为高仅45厘米的较小判官像,穿袍服双手抱胸前。地藏右侧五王,自西起依次为高62、68、71、68、68、像下台高均24厘米。此五王均持抱笏板于胸前,身着交领大袖长袍,足登高履,面向地藏。地藏通高103、像高82厘米。沙门形,双手持摩尼宝珠於腹前,结跏趺坐於束腰须弥座。头面上半已残失,原应如光头无风帽沙门,面相圆丰。身穿袈裟,双领直直下垂,领边皆雕出精细的牡丹花叶纹边饰,胸前袒露,内衣结带系於腹前。束腰须弥座高23、宽68厘米,上下有叠涩,座前雕神兽——金毛狮子谛听,蹲伏回首扬尾,情态非常生动。地藏身右道明和尚高65厘米,穿交领袍服,双手合十胸前,旁立锡杖。地藏身左为应为闵公,身高57厘米,姿态略同道明。此像再左亦有五王面向地藏,身高依次为72、72、67、67、66厘米。皆持笏板身着袍服,衣袖褶折粗大。

    9号.一佛二菩萨像。(图十四)

    三像台座相连。主佛趺坐在较大束腰须弥座上,台座两侧升起两朵莲台上趺坐菩萨。佛右侧菩萨与神将在同一壁面,莲台距地33厘米,像高则为58厘米。菩萨面与头上部全残毁,原先可能戴冠。身穿双领下垂大衣,领口处露项圈有联珠并三垂饰。双衣领皆饰有富丽花叶边饰,直垂而下披。两手曲起在胸前。左手指展开似抱一钵盂,右手在其上护持状。腰间系有带饰。

    佛像通座高98、像身高63厘米。佛头几全残,仅从下颏尚可见原头部较大、面型丰圆。颈项处三道线纹显出肌体丰厚。佛衣袈裟从右肩披垂,右手成指地相。左手自然曲置腿上,掌心向上。左肩袈裟绕下,微露束带内衣,左足露出。腿部衣褶为一道道斜线展落座前,又成小圆弧形起伏线条,与其下莲座对应。束腰须弥座高34厘米,上加一层莲花瓣,上下叠涩中具立柱,底有三足。

    佛左侧菩萨像高54厘米,台座距地36厘米。头残去,仅留发髻与卷起宝缯一些痕迹。颈项亦有三纹,项圈华丽垂三株璎穗。两手相抱於身前,手残仅见有腕镯痕。肩臂绕以帔帛,帛带又成环状外甩。其上衣摆与帛带纹褶圆转,莲台顶部平滑,仅侧下有些花瓣纹。

    10号.护法神将像(图十五护法与佛三尊像)

    北壁窟口第一身为护法神将之立像。像高88厘米,身着甲胄,威风凛凛。头盔侧有出翅,面损,仍有须髯飘在颔下。肩上与胸前、臂上及腿部披甲呈数兽面,均狞眉怒目,尤以左臂上为甚。右臂曲起胸前,手拿金刚杵,左手亦抬在身前,但已残。披甲为鳞片状,腰带交环系身前。腹下甲边又雕出一小兽,发鬃竖起,卷尾身被麟甲,十分精致。御甲下衣袍随风向外飘去,两腿分立,益显气度不凡。

    窟口外山岩上刻“前藏谷/三教洞”六字,字径约4厘米,应为后来补刻。

    二华严洞是纪年明确的明代中期佛教石窟寺,其规模虽不大,却是统一布局完成。碑题为重修华严洞,但洞内并无明显再造痕迹[iv]。碑记被红卫兵划伤,但经过拓印瓣识,仍可读出不少重要信息。其先述释迦传记,总结释迦佛一生说法传道情况时云:“先说生老病死苦,后说金木水火土,末说仁义礼智信…儒释道三教一性”,将佛陀一生说法归为先佛后道继儒,非常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明代佛教与道、儒杂糅,三教合一的状况。历史上三教思想有争有合,南北朝时已有将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比之佛家五戒之情况[v],山东是儒学的老家,自然有些特别的表现。此碑发愿题名中有“儒学生”之名,撰碑书丹人性琮所在崇圣寺前冠有“尧帝”名、后加“看守祠堂”,东平司里山有现存最早的北宋嘉右二年(1057)三教通连龛像[vi],这些现象恐非偶然,应有深层文化积淀因素。

    很有意趣的一点是此窟中造像可与一寺院内各殿常之像相对应。虽然石窟寺本具有寺庙之意,但石窟与寺院的形制仍各有特点且不断地变化,真正与寺殿相对应的石窟并不多。华严洞配置却与寺院中碑亭、前殿、大雄宝殿、伽兰殿、观音、地藏殿及罗汉堂等约略相当。窟口刻碑分两块恰如阴阳双面,略似碑亭中置碑。洞口北南两壁有神将护法,拄剑拿杵,威风凛凛。一般寺庙山门殿金刚力士两身,而天王殿四大天王均着盔甲,持武器。此处两身形象,身披甲胄,形象特征又较接近执金刚与韦驮,应代表其像。布袋和尚形貌的弥勒,一般是具四天王的天王殿中主像,此窟3号弥勒像亦可代表天王殿之地位。

分页:[1] [2] [3] [4] [5]

编辑:樱花
 ·现代社会需要古建筑的返璞归..
 ·安徽太湖县蔡家畈古建筑群修..
 ·广州古建筑玉虚宫变断壁残垣..
 ·朱启钤故宅消防隐患重重
 ·太原唐代古建天台庵修缮完毕..
 ·山西千年古村落保护不到位 一..
 ·四川资阳城区修绿化带发现东..
 ·考古发现新疆规模最大太阳祭..
 ·湘西浦市古镇发现“高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