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空间 >> 正文
北河井陉天长古民居
来源:长城网  日期:2016-8-8

北河井陉天长古民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设,编制保护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前不久召开了省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无疑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被誉为“厚重的无字之书”、“露天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古村落。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兴衰,但唯有文化是永远攥在手中不变的王牌,是永恒的资源。”

    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公布了5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我省有6镇7村入选,分别是:蔚县暖泉古镇、永年县广府镇、峰峰矿区大社镇、井陉县天长镇、涉县固新镇、武安市冶陶镇;怀来县鸡鸣驿村、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涉县偏城镇偏城村、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即日起,本报和省委宣传部文事办联合推出“走访我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系列报道,请跟随我们的记者,走进最具河北原生态文化特点的13个村镇,回望这些穿越历史时空的精神家园,捕捉它们的独特之美,记录它们的生存状态;并与专家共同探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新路径以及传承民间文化的现实方法。呼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井陉西部晋冀交接的群山间,掩藏着一座历经千年而不衰亡的古镇。它依山就势,北高南低,呈簸箕状端坐在太行与绵河的怀抱中,宁静而怡然。从汉代起,它的名字便叫“天长”。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记者从省会沿石太高速乘车西行,50公里不到,出口处便是天长。

    虽然与繁华的现代都市相隔不远,但小镇天长却古朴得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你也许看不到南方古镇的空灵清雅,但随处可见的古宅、街巷、庭院、庙堂,却时时刻刻让人感受着北方古镇特有的厚重与苍茫。

    (一)若说天长古镇的标志,自然绕不开“宋古城”。

    同行的天长镇宋古城开发办主任吴同庭介绍说,“天长”之名始于汉代,唐代设天长军,成为著名的军城。宋熙宁八年(1075年)始建井陉县治于此,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一直为历代县治之所,因此天长素有“宋古城”之称。

    随着1958年县政府的迁出,天长镇结束了它作为井陉县城的历史,成为老辈人口中的“旧城关”。相比往昔的繁盛,如今的古镇稍显落寞。然而,正是这半个多世纪的落寞保全了它的气韵,使得古风古貌至今犹存。

    宋古城正门为南,南门外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名为“映秀苑”。老吴笑说,今年天长镇的元宵文化艺术节便是在这里举行的,当时人们空巷而出,肃静的古城难得的热闹非凡。

    站在广场回望,可见长长一段修葺完好的古城墙自东向西蜿蜒而行,一眼望不到头。厚厚的石头城墙有七八米高,古朴坚实,将古城包裹得严严实实。老吴说,天长的古城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初时以土夯建,至明代遭受大雨冲击,为防水患将全部城墙改砌成石壁,又在东、西、南三门外增加瓮城和弩台,以防外敌来袭。

    如此严密布防,可见天长地理位置之险要。古人曾对天长的地形地貌做过精辟阐述:“绵河潆于前,陉山踞于后,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盖古岩邑也。”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曾涉足此地,秦始皇出巡,韩信背水列阵,清康熙帝西巡,孙中山赴晋视察,再加上近现代以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都使天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留下许多惊心动魄的传奇。

    如今,百年间的战火刀兵已然不见踪影,只留下这森严的古城墙在暖阳下呈现出斑驳的身影,层层叠叠,仿佛隐藏着诉不尽的故事、回味不绝的沧桑。

    (二)

    从南门入城,但见主街宽阔,小巷幽深,纵横交错,井井有条。城内建筑大多为北高南低,布局精巧,曾被专家誉为“古代山城建造的典范之作”。

    举目四望,周围古民居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四合院,伴着长街小巷,古色古香。临街店铺鳞次栉比,活板排插的门面,迎风飞舞的招幌,让人犹如置身历史的幻境。

    步入城内南门街,远远便望见街西有一片建筑考究的古庭院,飞檐斗拱,气派非凡。细一问,这便是井陉现存最完整的古民居“王家庭院”。

    老吴说,王家庭院始建于明朝末年,历经清、民初扩建,占地15亩,房屋162间,后成为日伪时期县长王景岳的住宅,堪称是当地的豪门大户。

    由高耸的大门跨入庭院,只见廊柱引绕,门扉掩映,交错有致。主体庭院居中,门首为遮屏式直柱畅檐大门楼,高畅明快,怡心悦目。正房石阶高台,青砖碧瓦,古朴壮丽;门窗棂格,玲珑剔透。整个大院可分为八个小院,院院相通,回旋曲折,每院自成一体,均为典型的明清四合院风格。老吴告诉我,大院整体布局为双喜字图案,宛如一座布局精巧的建筑迷宫。

    西大街的蔡家大院、台子巷的许总兵府、李家祠巷的右相府……置身于这一座座雕梁画栋的古庭院,仍能感受到当年建造者的精工细作。门楼院落、灰瓦飞檐、青阶石台、影壁花墙,无不在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文化,使人于不经意间参悟着这座北方城镇的古朴风貌。

    古镇民风淳朴,许多老宅院都还有人居住。老吴一路领着我们穿堂入巷,走到谁家院落,只要招呼一声“我们进家看看房子”,主人都会不急不躁地开门迎客,全然没有对陌生人的冷淡。在东关台子巷,一位姓郝的大哥还把我们让进家,热情地指点我们沿院墙上到屋顶。登高远眺,许总兵府第轴线分明、左右对称的建筑全貌顿时一览无余。

    (三)小小的天长,骨子里颇具文风。

    城内西大街南侧有一处清雅的大院,建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是城内士绅蔡家的宅所。据史料记载,蔡家之所以成为当地望族之一,与“温、良、恭、俭”兄弟四人不无关系,因为他们承祖训自幼读书,后来均成了秀才。这座玲珑典雅的古民居也便有了“一院四秀才”的美誉。

    巧的是,蔡家四兄弟相继求学的书院不在别处,便在天长。

    在天长古城东门北侧,矗立着一座占地约20亩的古书院,名为“皆山”,取井陉乃岩邑,四顾环山之意。

    吴同庭介绍说,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当时井陉县的最高学府,威名远扬,吸引各地学子纷纷来此求学。

    书院为朱漆大门,门前悬挂着金字匾额,醒目而不张扬。进入院内,有一个圆形鱼池,据说在盛夏时节,池水清澈见底、游鳞可数,池内荷花绽放、满院馨香。虽说正值春寒料峭,无缘得见美景,但也不禁令人心驰神往。

    据说,皆山书院出过进士7人、举人百人、秀才不计其数。几百年来,这扇朱漆大门内不知走出了多少青年才俊。如今百年已逝,书香犹在,皆山文风也因此代代为后人传诵。

    (四)

    徜徉在古镇的街巷间,发现有几块样式相似的石碑矗立在道旁,乍一看并不起眼,走近了细一端详,才知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古瓷窑遗址所在。

    井陉县古城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杜慎庭介绍说,天长境内文物古迹丰富,现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两处,省级文保单位10处,市、县级文保单位12处,另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40余处。其中的井陉古瓷窑遗址可谓是天长人的骄傲。

    1989年,时任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孟繁峰带队赴井陉进行文物普查,他们正是在天长镇揭开了几代人不懈追寻的“河北第四大窑”井陉窑的神秘面纱,从而得出了一个后来不断被证实的结论:真正的井陉窑址就叠压在天长镇下面。

    此后,井陉古瓷窑遗址相继进行发掘,如今已探明的窑址分布在古城城区及镇域内2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中尤以河东坡、城关两处窑址时代跨度大,内涵丰富,最为重要。

    站在一处古窑址的标志碑前,杜慎庭高兴地告诉我们,这里已经发掘过,如今已回填,保护得很好。然而谈到前几年遭到破坏的河东坡窑址,老杜的言语间仍然流露出掩不住的痛惜之情。

    是啊,对于许多心系故土的古镇人来说,这些曾经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古民居、古遗址、古庙堂宛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看似相处淡然,其实一举一动都令他们牵挂惦念。

    从观音阁下穿城而出,已近日落时分,缕缕炊烟从青砖灰瓦间袅袅升起,令人顿生暖意。

    距今两百余年的清代大石桥飞跨绵河,驻足桥头回首,我突然发现天长的律动是那样的恬静悠闲,正如那徐徐飘散开的炊烟,洒脱而温暖。一踏进这座古城,便会不由自主地和着它的节拍,凝神屏气,在似水流年中聆听光阴的故事……

推荐阅读: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

名人故里之争 赵云之后又该谁?

王东林:唤醒鄱阳湖水下“遗城”

南京城墙砖被拆下砸毁?文物局回应网友误会了

编辑:菩提树
 ·考古发现一窥青铜时代田园生..
 ·贵安新区招果洞发现距今3万年..
 ·宿州萧县龙山子墓地考古显示..
 ·南京评事街古建筑保护现状不..
 ·内蒙古毛乌素沙地腹地清理出..
 ·安徽滁城老东关发现古遗迹
 ·最大单栋古民居宏琳厝将全面..
 ·四川一省级文保建筑成幼儿园..
 ·故宫排水系统 古代建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