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历史 >> 无小类 >> 正文
山西古建筑门枕石时代特征初步分析(下)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日期:2016-6-27

    六、清代门枕石

    清代门枕石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逐渐完成了由门枕石向抱鼓石造型的转换,即门枕石门外的部分由方形的“墩”变成了圆形的“鼓”,这种构件的造型称为“抱鼓石”。

    介休市后土庙山门属于清代建筑,它的门枕石造型展示了清代石雕艺术雅致秀丽的风格——门外部分由上、下两层构成,下层是长方形的须弥座,上层为鼓形石,鼔形石上雕饰卷云状图案。

    汾西县师家沟民居中的门枕石,代表了民间艺术的个性特征。门枕石门外部分由上、下两层组合,下层为方形石座,石座正面与侧面分别雕刻了花卉与麒麟;上层是鼔形石,雕饰的是门厅、行龙、海浪等图案,寓意为门庭若市、生意兴隆、生活美满。这件门枕石在门内部分开凿了槽口,以便安装下槛。下槛常做成一个活动的木板,民居中的住户可以根据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拆卸与安装,这是山西民居门枕石常见的一种做法。

    繁峙县公主寺山门为清代建筑,现保留着门枕石,但下槛已经缺失。该门枕石制作比较粗糙,构件表面砍作为石楞面。

    平遥县城隍庙院门的门枕石突出地反映了清代时期石狮造型的风格。其门外石座上雕的石狮呈坐状,怒目圆睁,张牙咧嘴,守护着院门。门枕石门内部分的长度仅占总长度的1/3,这是清代门枕石又一个特点,即延续了明代制作手法,注重门枕石外观装饰效果。

    七、民国时期门枕石

    从留存的民国建筑来看,该时期的门枕石造型基本继承了清代门枕石的外形风格,在某些细部做法上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运城市解州关帝庙的午门与雉门均为民国时期建筑(1920年)。午门门枕石为长方形,门外部分的石面上周边是圆弧线,改变了元代以前“L”形小斜边的做法。在构件侧面中部开凿了石槽,下槛为活动木板,可以随时安装或拆卸。雉门门枕石的造型为成熟的抱鼓型,由上、中、下三层构成,底层是长方形基石,中间一层是狮形兽面座,上层是抱鼓石。三个构件上下叠置,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显示出民国时期石雕艺术的精湛水平。此处的门枕石门内部分为总长度的1/3,仅用于开凿门轴孔,安装门扇。由此可见到民国时期,上述比例关系已经基本定型了。

    八、总结

    山西古建筑门枕石的演变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适应建筑整体的实用、坚固、美观三大要求,不断保持自身发展生命力的。它的变化规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门枕石的雕饰题材上看,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

    五代只是用錾在石面上打出简单的纹路;宋代在门枕石上雕饰卷草纹,开始在石面上雕刻狮子造型;金代门枕石多雕刻如意线纹和卷草纹;元代延续了金代的雕饰题材,除如意线纹和卷草纹外,门枕石上雕刻的狮子以卧狮形象为主;明代门枕石狮子的造型以蹲坐状为主要形式,更加强调了“侍卫”的作用,所以狮子躯体的刻画比以前要刚劲雄健;清代由于转换为抱鼓型的门枕石,雕饰题材愈加丰富,动物、植物、建筑、山水等不同类型的图案陆续出现。

    从宋代开始,山西古建筑门枕石多喜用石狮,这是因为石狮被中国封建统治者神化为瑞兽、神兽。用在庙宇民居大门前的石狮,能够烘托气氛,起到守门壮威的作用;用在佛寺道观门上的石狮,威武凶猛,具有强大威慑力,起到宗教护法的作用。

    明、清、民国建筑在大门外部多做成鼓形的门枕石,所以叫做门鼓,其寓意为“鼓鸣千里,佛道无边”。这种寓意转换为佛徒们的理念,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致影响到民间的建筑活动中,所以在明、清、民国时期许多的民居大门上出现了抱鼓型的门枕石。

    第二,从门枕石的雕饰技法上看,经历了从内部装饰逐渐简化到外部趋向复杂的变革过程。

    五代时仅对门枕石表面进行粗加工,用錾凿将石面大致打成深浅均匀的纹路;宋代由于雕作门枕石狮子造型的需要,将浅浮雕和高浮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结合使用,但部分建筑在精雕细作方面显然做得不到位;金代多用浅浮雕的手法雕刻对象,少部分构件使用阴刻的技法,即在石面上采取凹入的办法雕刻出具体的形象;元代多数建筑的门枕石并不做精细加工,有些门枕石花卉的纹饰表现得具有写意性,这个时期喜用素平的方法,即在平滑的石面上刻出有线雕装饰纹样的图案;明代注重装饰效果,主要采用浮雕的技法;清代基本延续了明代的制作风格,阴刻与浅浮雕的技法广泛地应用在民间建筑的门枕石上;民国时期雕刻手法的成熟程度,更多地表现在重要的大型的古建筑门枕石上。门枕石的雕饰技法虽然历代各有侧重,但从宋代开始,多种技法延续相传,并存使用。

    第三,从门枕石的两个部分对比上看,经历了一个对等到不对等的变化状态。

    古建筑门枕石以下槛为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位于门内,一部分位于门外,这两个部分相对长度的变化同样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元代以前上述两个部分的长度是基本相等的。到了明代,在强调外观装饰效果的情况下,打破了元代以前基本等同的状态,门枕石门外部分长度约占总长度的2/3,门内部分显著缩小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清代和民国时期,当然清代门枕石由于转换为抱鼓石的形式,体型也变得高大华丽起来。

    第四,从门枕石的细部处理上看,门外部分边沿的雕刻体现出延续微变的特点。

    宋代建筑比较注重门枕石表面边沿的精细加工。例如武乡会仙观大殿门枕石的门外部分上方顺边沿雕成“L”形的小斜边,同时小斜边略显内幽;晋城玉皇庙玉皇殿的门枕石在门内和门外两个部分的石面上方顺边沿雕成“L”形的小斜边。

    金代基本延续了宋代的方法。例如晋城玉皇庙成汤殿的门枕石,它的石面上顺边沿同样雕作“L”形的小斜边,与前朝的细微区别就是小斜边的尾端并不通底。

    元代继续保持了宋、金时期门枕石的细部做法。洪洞广胜寺下寺山门的门枕石上方顺边沿隐约可见“L”形的小斜边;水神庙明应王殿的门枕石门外部分上方顺边沿也有“L”形的小斜边,但尾部不通底;芮城永乐宫纯阳殿门枕石的门外部分上方顺边沿雕作“L”形的小斜边,斜边微微内凹。

    明代对门枕石边沿的处理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如代县文庙大成门的门枕石门内、外两部分的上方顺边沿雕出“∪”形小斜边,这种处理方式同元代以前常用的“L”形小斜边的做法有了细微的区别。

    清代的门枕石已经基本看不到“L”形小斜边这种做法了。

    民国时期对门枕石边沿的处理方式有了进一步改进,即在门枕石门外部分的石面周边采用圆弧线,运城市解州关帝庙午门的门枕石就是这种做法。

    第五,从门枕石的材料使用上看,金、元时期出现了仿制门枕石的木质门枕。

    采用木质材料做门枕,笔者在调查中仅看到金、元时期的实例。这种材料的使用,说明金、元时期的建筑工匠,是采取就地取材的方法加工制作古建筑构件的。例如五台佛光寺文殊殿大门下的门枕木,它的结构与造型就是仿照门枕石制作的。繁峙三圣寺地藏殿前檐明间板门下槛两端设置了门枕木,从制作的技法上观察,同样是参照了门枕石的做法。由此可见,对古建筑构件选材与制作技术的发挥,金、元时期表现得更具有灵活性和随机性。

 

推荐阅读:

山西古建筑门枕石时代特征初步分析(上)

房屋门槛的风水讲究

砖雕门楼

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

编辑:郁金香
 ·横店村古建筑群有颜值有内涵..
 ·河南:曹魏大墓考古工作取得..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考古发掘..
 ·海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超越洛阳铲 黑科技考古像“破..
 ·广东:182件被盗文物在珠海安..
 ·四川:万安古桥为三峡工程“..
 ·璧山古桥108座 各有历史文化..
 ·民居活化石(足迹·达人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