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奔流,浩渺不辞涓滴;天柱凌霄,巍峨积土成峰。辽河畔、沈水滨,追寻着辽河文明的远古脚步,不乏先民犁锄的铿锵与战马的嘶嚎!沈阳故宫,一部东北先民力与火的史诗!那栉风沐雨的岁岁月月,无不在大清门的瞩目下成为历史的云烟。
今天,当人们迈入沈阳故宫的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清门的牌匾。大清门,在沈阳故宫的位置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午门,是沈阳故宫的门户,是整个沈阳故宫的正门。在大清门外,伫立着两个高大的牌坊,东为文德坊,西为武功坊。
大清门建于清天聪六年(1632年)。史料中,对大清门也有称其为“朝门”等称谓的,这里是出入盛京宫殿的主要通道,也是文武百官候朝时的室内空间,也用于接收群臣特别是罪臣的谢恩,以及接待蒙古和朝鲜使臣等国事活动的场所。大清门的两侧小门称为东门和西门。到了崇德元年为宫殿定名的时候,这个门称为大清门后,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
这座楼门为什么叫大清门呢?有一说是,在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作“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还有一说,就是大清门的由来,与当时改国号“金”为“清”有关,为什么皇太极要把“金”改为“清”呢?据说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因此皇宫的大门也就被称为了大清门。
扩建完善庄严富丽
大清门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六架椽,其中前(后)檐明间和左右两个次间(共三开间)为栅栏门,两个次间为一码三箭的直棂窗。室内无柱。现在南侧有两个小柱子,其柱础样式和大小都明显地表示出这两根柱子是后来维修时所加。
大清门的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门庄严富丽,与整个宫殿建筑混成一体,显得十分协调。
大清门在皇太极时期所修建的这一候朝空间里,是三间平房,且大清门南边不远的东西侧的朝房也只有三个开间,建筑的体量偏小。
到了乾隆时期,东西朝房各加两个开间,分别改为五开间,又将朝房后面改建成对称的五开间二层的配楼,拆除平房,改建五龙影壁。经过这一系列的改建、修建,这一部分的空间开始变得规整,中心对称的行制更加完善。两侧的朝房由三开间变为五开间之后,建筑顺延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几乎变大了一倍。新建的琉璃五龙影壁在空间位置上与大清门相呼应,成为这一级空间中新的视觉中心,凸现皇家之豪华、壮丽。
皇宫禁地百姓可谏
大清门为皇宫禁地,重兵把守,戒备森严。在定下大清门名称的同时,皇太极也对进出大清门做了严格的规定:“命各官及侍卫、护军,晨夕入宫,皆集于大清门。门内外或坐或立,不许对阙、背阙,不许坐立御道中,惟于御道左右相向坐立。自大贝勒以下,出入由左右两阶,不许由御道行。”也就是说,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可以从这里出入,亲王以下的所有官员都只能从左右台阶出入,两旁的翼门是供平时官员及太监、宫女们因事进出的。
在清入关前,盛京大清门为文武百官候朝、领赏、谢恩、校射之场所。官员的升迁调任或获罪恩免等,都要到大清门向崇政殿户阙叩谢“天恩”。
在清圣祖玄烨(康熙)、清高宗弘历(乾隆)东巡时,曾在大清门宴赏盛京将军、两陵总管以下现任、致仕、解任文武官员。
在大清门前台基上,原来还放有两架“谏木”,臣民百姓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写好后放在那上边,会有专人收集起来交给皇帝。皇太极时期曾采用这种方法体察民情。
镇压邪教永行禁止
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在大清门前发生善友教(邪教)持书争取权利事件。在此之前,满八旗中镶白旗、镶黄旗、镶红旗、正蓝旗等属下旗人有组织善友教的现象,被人告发,谕旨严禁。就在宣布禁谕前一天,善友教组织若干人在大清门外上书请愿。皇太极因为这些人不遵守禁令,命令将带头组织者交给各旗旗主杀之。共处死16人,另有16人被鞭打100下,贯耳鼻;还有145人遭到鞭笞。
这是文献记载中,首次出现满洲人上书的活动。皇太极将善友教视为邪教,下令严禁组织善友教与参加活动:“自今以后,除僧道外,凡从善友邪教者,不论老少男妇,尔部永行禁止。如有不遵禁约者,或被他人告发,或经衙门查获,杀无赦。”
崇德七年(1642年),因“圣躬违和”(皇上患病),于是在大清门外宣布大赦人犯。不幸的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皇太极突然病逝。大清门的里里外外顿时忙成了一团。《清史稿〈太宗本纪〉》中这样记载皇太极的逝世:“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
这时,内外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官名)以上,朝鲜国世子等,以及公主、和硕格格,和硕福晋以下、牛录章京等官命妇以上……咸集清宁宫前,诣大行皇帝几筵焚香,跪,奠酒三次,毕,皆起立举哀。固山额真、昂邦章京、承政(皆为官名)等以下咸集崇政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