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陶淑楼,古建筑艺术令人惊叹
澳门大学吕志和学院学生志愿者正在修复陶淑楼外墙
下河乡内龙村85岁老人林其土一直有块心病———村里1000多岁高龄的陶淑楼年久失修,他怕这座见证了内龙千年兴衰的古建筑再撑不住太多风雨了。“传了1000多年,战火也不知道经历了几次,不能毁在咱手里呀。”
今年,林其土老人终于盼到了解决这块搁在心里多年心病的“特效药”——由返乡青年林炉生联合澳门大学吕志和学院、雷励中国、内龙村民等筹资10余万发起的公益行动“好厝边”计划·内龙陶淑楼修复项目启动了。连日来,下河乡内龙村村民、澳门大学吕志和学院建筑专业学生正根据专家设计的方案,加紧对陶淑楼进行修复。目前,整座土楼修复工程已完成屋顶修复,进入外墙修复阶段,有望年底全面完工。
“我们的童年是在陶淑楼渡过的,对于我们这样旅居外地多年的人来说,陶淑楼就是我们对故土的精神寄托。”项目发起人林炉生感慨地说。
据悉,陶淑楼坐落于内龙村王都坂自然村的正中央,坐南向北,临溪而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宋末代皇帝宋昺帝赵昺曾客居于此,惊叹此楼的造型奇特,即题笔名为“陶淑楼”。此土楼呈环圆形,高三层,错落有致,总建筑面积约为9420平方米,极具古韵民风,至今仍有三十余户村民聚居于内。
对于修复后计划,林炉生表示,圆土楼是村庄的核心,是一个承载公共记忆和乡土文化的空间。“好厝边”行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公共空间的修复,将社区凝聚起来,继而带动周边其他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改善。因此,“我们计划在修复完成联合各方力量组织村民保护村庄自然环境、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农业。最终营造起一种更亲近自然的农村社区生活。”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打算在土楼里建设展览馆,更好地展示土楼文化和当地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