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龙门镇美顶村厚安土楼
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作者:洪金示 日期:2016-5-31
龙门镇美顶村厚安土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经过260多年的风雨洗礼,见证着村庄发展变迁。近十几年来,乡贤捐资原基重修,土楼重焕生机,风华再现。
根基厚实平安境
厚安楼坐落于美顶村的半山腰上,坐东南向西北,左倚巍峨的老君营山,中峙苍茫的香尖尾山,视野开阔。土楼呈四方形,为两落石木结构,长宽各有20多米,悬山顶,气势恢宏。走近土楼,记者看到大门门洞由几块巨大的条石砌成,门楣上刻着“岭峰保障”“厚安楼”几个大字。墙体由巨石垒成,上窄下宽,墙基有丈二宽,就是到第二层也有2米多宽,根基牢固,真可谓固若金汤。
土楼大门门扇有十二公分厚,门闩粗大,大门外墙设置多处枪孔。走进大门,用清一色鹅卵石铺成的天井,缝隙里长满了青苔。天井中一口古井,井水清澈透明,冬暖夏凉,四季不断。古时土楼的居民就在这儿取水,或淘米,或洗菜,或洗衣……哺育着土楼一代代的儿女。时至今日,这口承载历史的古井,依然是对人们最好的馈赠。
据土楼后裔82岁的翁和强老人介绍,由于当时匪患严重,而美顶村位于偏僻的高山上,他的祖先翁养社决定建一座土楼防范匪患,没想到还真的抓到过土匪。“曾经有一股土匪来村抢掠,全村人都躲进土楼里。”翁和强说,相持几天后,土匪丝毫没有占到便宜,其中一个土匪还掉入陷坑内被村民活捉。
土楼前落楼上祀协天大帝关羽、周仓、关平。“乾隆年间,岭顶原是十姓地,有廖、梁、卓、范……因山路崎岖,梯田难耕,大多到外面谋生,当时廖姓离开前就把关帝公让翁姓来供奉,族人就在土楼二楼前厅设关帝公坛位。”翁和强说,关帝公是世人崇拜的英雄,为保护人民的神祇。传说在道光年间,一小偷晚上溜进土楼偷东西,当走到石磨边的时候,浑身不得劲,竟迈不动步子,身上就像是被什么捆住似的,越挣被绑得越紧,想张口呼救,也发不出声音。第二天被族人发现,这小偷才如梦中醒来,跪地求饶。族人就请他到楼上的关帝爷前磕头谢罪,见小偷确有悔过的意思,才把他放走。
淳朴可风世代传
土楼二楼的大厅厅堂供奉历代公婆神位,中央悬挂着一块“淳朴可风”的牌匾,这是清朝时的安溪知县在土楼主人翁养社90大寿时赠送的。据说,翁姓自明宣德年间进入岭顶以来,秉承忠义,治家有方,到了清康乾时期家道已渐殷实,九世公翁文察号养社,曾荣授“八品农官”称号,为防倭寇及山贼小偷,克勤克俭,于乾隆九年(1744年)建成土楼。
“土楼公建土楼时已经60多岁了,举全家之力建起这样规模的一座土楼,非常不容易。”翁和强告诉记者,相传,建土楼需要大量杉木,翁养社到尚卿购买,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他和卖家说好了只买山上被风刮断、没有尾巴的杉木。没想到刚交完订金,当晚就刮起了大风,整片杉木的尾巴都被刮断。卖家后悔不迭,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翁养社花很少的钱,就把一座山上大部分的杉木买走了。
翁养社以务农为主,还是一个屠户,他如何有财力建起这么大的一座土楼呢?当地传说,翁养社曾经发过一笔横财,偶然得到了土匪的宝藏。有一天,他卖肉回来,经过山下镇水宫后面的一个天然石洞金沙岩时,累了在石洞边休息。这时一群蜜蜂飞来,一直在他身边盘旋,他怎么赶也赶不走。后来他发现蜜蜂始终在岩石上的一丛草上飞,于是他爬上岩石拔掉青草,发现下面全是白银。
据传,旧时土楼周围尚有许多附属建筑,其总体规模比现在还要大,1991年翁氏乡民在土楼右侧建戏台,戏台前辟为平地,成为乡民们一处休闲健身的地方。
“外面再怎么好,这里才是家乡。”村支书翁顶福说,早些年,村里有人去西安做水暖生意发了财,就带动其他村民一块去。现在,村里80%的人都在西安做生意。每年过年,大家再忙都会回家看看。
“家乡,就是要像厚安土楼的名字一样,成为厚实安全的保障,才会让大家觉得温暖。”美顶村的村民们希望,自己的家乡会越来越好。
编辑: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