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1613-168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明亡后坚不仕清,易名炎武,改“忠清”之字为宁人,号亭林。顾炎武是苏州府崑山县人,今属苏州市崑山县级市,顾炎武故居在该市辖下的千灯镇。
顾炎武故居门外墙上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出自《日知录》,是顾氏最广为人知之言。顾氏故居分南北两宅,纪念馆属南宅,是顾氏祖宅,顾炎武便诞生于此。故居建于明代中期,属江南民居传统格局。门厅和轿厅为清初风格,大厅则为明代风格。正厅贻安堂是当时的会客厅,展出顾氏友人傅山、朱彝尊等的书画。宅外有顾炎武夫妇墓,外围建成古典园林,与故居连成一体。顾炎武33岁时,清军南渡长江,他参加了家乡一带的抗清斗争。
后清军攻陷崑山城,顾母王氏绝食10天殉国,遗命儿子“无仕异代”。顾炎武果然终生不仕清,甚至以死力辞康熙帝的博学鸿词科。由于受到一家僕和仇家的迫害,顾炎武被迫离开南宅故居,长期流徙各地,包括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晚年居陕西华阴,卒于山西曲沃,归葬故里。
顾炎武深恶晚明空疏学风,力倡经世致用之学,为学旨在探求“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开清代朴学先河,名著包括《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