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南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知,位于南宁市三江坡村内的三江口镇江楼遗址正在进行据南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工作队副队长黎文宗介绍,镇江楼遗址在明清时期曾起到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尤其是在清代,曾于此设立分防三江口汛,常设驻军,管辖范围包括了南宁上水路宣化县(今邕宁辖区)内各个塘口。接下来,考古队将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以期揭露出更多的建筑及生活遗迹,从而还原出镇江楼遗址的规模、布局及建筑形制等。
镇江楼遗址地处邕江的左、右江交汇的三角嘴处,南北临左、右江,东可眺邕江。据当地居民介绍,在民国时期该遗址上尚留存有一座青砖塔,塔名“镇江楼”,故得名。可惜后来该塔便毁了,只留下了些墙砖、石块,后又随着当地农民不断垦荒、种植,镇江楼遗址上原先留存的青砖、石块多数也被丢弃入左、右江中。
在现场,一工作人员给记者展示了一枚刚出土的铜钱,该枚铜钱只有人的食指般大小。据工作人员介绍,像这类的铜钱目前已经发掘出了十枚,铜钱散落在发掘遗址的各个角落,除了铜钱外,考古人员还揭露了部分青砖砌筑的建筑基址,地层中也出土了少量的生活用陶瓷残片。由此推断,镇江楼遗址在清代时曾有人住宿和生活过,这和史料中关于镇江楼常设驻军的记载相符。据黎文宗介绍,2014年时考古队曾对镇江楼遗址进行全面调查,2016年开始试掘,此前,镇江楼遗址因受左江南岸河岸崩塌以及老口枢纽建成水位抬升的影响,三江口镇江楼遗址面临崩塌、消亡的危险。
据史料记载,三江口地区在明清时期称“合江”,因地理位置处于左、右江交汇口,具备良好的军事战略意义,明代曾于此设有防守与通信合一的“合江铺”,清代改为分防三江口汛,常设驻军,管辖南宁上水路宣化县(邕宁)内各塘,民国以后渐废。在三江口地区,至今仍留有一些三江口防汛屯戍兵卒的墓葬,如在三江口汉城遗址以西约30米处有一处墓葬群,死者多为戍卫三江口汛的兵士,其中一座道光二十三年立的墓明确题为“□营三江汛故兵王明振之墓”等,这也证明了清代三江汛驻兵的存在。综上因素,考古专家认为镇江楼遗址的年代应为明清时期。“镇江楼在清代发挥了主要作用,且从遗址建筑墙基在砌筑过程中出现青砖、红砖混合使用的情况来看,该遗址在清末民国时期经过多次重建。”黎文宗说。
记者了解到,考古队在考古调查中,除了镇江楼遗址外,在三江口地区还发现遗址4处,采集到各类标本3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