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结构 >> 正文
地坑院
来源:中国园林网整理  日期:2016-11-7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工程量约二千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孤行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旧时妇女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大门内、二门外。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这种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地坑院一般为独门洞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就形状而言,只有正方形或长方形两种,按其八卦方位来分,则可分为动宅和静宅两大类:动宅又称东四宅,它包括以东为上的震宅,以南为主的离宅,以北为主的坎宅和以东南为主的巽宅。这类天井院多为长方形,长14--18米,宽10一12米,8一l2孔窑洞。静宅院又称西四宅,它包括以西为主的兑宅,以西北为主的乾宅,以西南为主的坤宅和以东北为主的艮宅,此类天井窑多为正方形,边长约12--16米,深7米左右,开10孔窑。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拦马墙内侧有的还种些酸枣等灌木,在通往坑底的门洞四周同样也做有这样的栏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做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居住在地坑院内,排水和防渗是最要紧的事情。地坑院的基本附属设施几乎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也是居民每逢婚庆大事要加以“摆治”(加固修理)的主要部位。窑脸(窑洞正立面)除开有窗户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砖加固。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地坑院院心是在比院子边长窄2米左右的基础上再向下挖30公分左右,并在其偏角(一般东南角居多)挖一眼4—6米,直径1米左右的水坑(井),坑(井)底下垫炉渣,上面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及污水排渗之用,有些地方,这些雨水沉淀后还要供人畜饮用。[12] 
    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主窑三窗一门,最高,其它窑二窗一门,茅厕窑和门洞无窗无门(因门洞窑的大门和二门做在洞内在外边看不到)。地坑院窑门多为一门双扇,以槐木、椿木为主,油漆多用黑漆带红线的色彩,在门的一侧留有锅腔和土炕的烟火道。窗户是方格状,裱糊白纸或安装玻璃,节庆时贴窗花。窑洞大小,一般主窑为九五窑,宽九尺,高九尺五寸,其它窑为八五窑,宽八尺,高八尺五寸。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为长辈居住的正窑,左右为侧窑。 
    传统的地坑院,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一般另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粮仓及鸡舍、牛棚。院内可以圈养牛、羊、鸡、狗等,人畜共居。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用于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通道。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院内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直通地面的小洞,称作“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粮囤是用苇子编成的,在囤下铺一层约20公分厚的麦糠,粮食装满后顶上再盖一层麦糠,最后用泥将囤顶封严,可储存粮食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变质。茅厕顶部也开有一个“马眼”,一方面可以通气,另一方面可以把晒干垫厕的黄土直接灌入窑内。 
    地坑院中间地面通常还栽植1-2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进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编辑:郁金香
 ·长沙市发现一批宋明清时期古..
 ·湖南道县洞尾岩发现旧石器打..
 ·“三坊七巷”明清时期的古建..
 ·沈阳故宫清朝龙兴圣地“岁修..
 ·云南发现中国最深贝丘遗址 滇..
 ·山亭双山涧村:观明清古建 品..
 ·浙江青田县油竹上村古建筑吸..
 ·广东新丰县云髻山下古建筑群..
 ·司法助力苏州唐寅园古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