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法则 >> 正文
浅论辽代佛像艺术
来源:中国佛教在线  作者:黄春和  日期:2016-10-18

    二、辽代佛像的风格

    从现存的这些造像实物看,辽代佛教造像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它一方面继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庄的遗风,吸收了南宋造像写实的手法,同时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因而在整体风格上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展现出辽代造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其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像肩部宽阔,胸肌隆起,有刚健的气势,与南方造像平易近人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佛像面形圆鼓,比唐代略显肥胖,头顶肉髻平缓,螺发正中普遍嵌一髻珠,与南方宋地基本相同。佛像上身着袒胸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衣褶较多,衣纹质感比唐代明显强烈。菩萨像多戴高花冠,束高发髻,花冠的形式很特别,类似契丹贵族的头冠;胸前一般饰一串连珠璎珞,装饰较宋地简洁;两耳际有两条宝缯垂在两肩,并分段打结。造像的坐立姿势都很有特点,其中坐像双膝收得很紧,站像两腿笔直,显得有些僵板。另外,佛座也是值得注意的部位。大多为束腰式,上部施以仰莲,莲瓣宽肥饱满,舒展自如,莲瓣尖部向外翘起,生动自然;下部为圆形或六角和八角形台座。辽代坐像大多上身偏长,如果没有高台座衬托,造像的气势就无法显现出来。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释迦牟尼佛铜像,是辽代佛造像的典型代表。此像全跏趺坐,头饰螺发,顶现平缓肉髻,肉髻正前方嵌一髻珠,与南方宋地佛像头饰完全相同。面形圆鼓,额部有白毫,双目低垂,神态沉静平和。上身着袒胸式袈裟,下身穿长裙,腰间束带,衣纹质感较强。腿部有一圈蛇形衣褶,为辽代造像典型特征。躯体壮实,但没有唐代浑圆;肌肉显得松弛,也不如唐代劲健有力。坐具为圆形束腰式莲花座。整体风格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辽代菩萨造像以天津文物公司所藏的一尊铜镀金弥勒菩萨像最为突出。此像亦为跏趺坐姿,坐具与上面释迦牟尼佛相同。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左手握净瓶。头戴花冠,天衣横披,臂缠帔帛,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长裙。衣饰与宋地菩萨像基本相同,但形制与表现手法却有些不同。如弥勒菩萨的头冠,形制非常特别,整体为高筒状,前高后低,冠面有二龙戏珠图案,正中上方有一火珠,火焰灿烂,两侧二龙相向蹲坐,昂首摆尾,造型生动。这种头冠与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出土的筒形金冠完全一样。据考,这种头冠是辽代契丹男式贵族的冠饰,在内蒙古和辽宁的辽代墓葬中屡有发现。可见,弥勒菩萨的头冠是来自当时契丹贵族的头饰,反映了辽代佛教造像与契丹世俗文化的密切关系;再如花冠上垂下的宝缯,它在帽边绑有明显的花结,顺两肩垂下后又分段打结,这种处理手法也是辽代菩萨像上常见的特征。总之,弥勒菩萨像是一尊最具契丹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辽干统五年(1105)的石雕舍利函,20世纪50年代北京朝内大街原文化部南侧出土。其四侧面雕有佛、菩萨、罗汉、力士和供养菩萨等佛教各种神祇30余尊,可以一览辽代佛像艺术的全部风貌。石函整体呈长方形,长95厘米、宽62厘米、高40厘米。中有凹槽,奉置舍利。可惜上面的函盖丢失。四侧面分别高浮雕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四个重要场景:世尊涅盘(正面)、缠裹世尊(右侧)、升棺说法(左侧)和荼毗舍利(背面)。

    其中石函正面雕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右手支颐,侧身双腿重叠,静卧于长方形束腰式棺床上。佛首旁为弟子迦叶,老年形象,右手抚佛头,作回首悲泣状;佛身后一弟子身向前倾,作哭泣状。后排有四位头梳高髻、肩搭帔帛的供养菩萨,前三人双手合十,最后一人头部残失,双手捧盒,内有花果之类供物。佛足旁一戴冠老者以右手抚佛足,旁立一年轻弟子为阿难尊者。前后两端又各有一金刚,前(左)为执金刚神,双手上举,作嚎啕状,脚下有卧狮;后(右)为密迹金刚,以手捶胸,作悲痛欲绝状,脚下亦有一狮。整个雕刻画面的背景是娑罗双树。右上角阴刻:“头北面西,叠足枕肱。”左上角阴刻:“顺世无常,示生灭相。”

分页:[1] [2]

编辑:樱花
 ·宁波发现保存古老、完整的古..
 ·梅州矮车村古民居变乡村文化..
 ·贵阳云岩区面向全市招募“阳..
 ·半夜潜入古屋 男子盗窃青石板..
 ·李鸿章公祠等几大老合肥家族..
 ·古玛雅文明出土七大文物 揭露..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刘铭传故居..
 ·史前玉器现凤图案 长江中游史..
 ·高要澄湖古村 会讲故事的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