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古代称为“东廊虹桥”的太平桥,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建桥史。唐代乾符年间(874-878),南城县城是东跨盱江天井源附近,西至门楼岭,盱江穿城而过,两岸以浮桥相连。在滔滔的盱江之上,这座浮桥维系着两岸郡民的交通往来长达三百三十多年,每年洪水季节,浮桥都有被冲垮的危险,然而,每修每毁,每毁每修,一直到了南宋嘉定五年(1212),时任建昌知军的知军事丰有俊才创建石墩桥,砌石十三墩,在桥上建有木桥廊,始名“万寿桥”。
后毁于水患,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建昌路总管赵仁政创导重新修建,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修复竣工,命名为“太平桥”。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改木架桥为石拱桥。太平桥全长205米,高10米,宽6米,有单曲大拱12孔,双曲小拱1孔,每大拱跨度14米。今天看来,还是那么的坚固。
太平桥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虽然历经三百多年的桑,但依然坚固地飞架在盱江之上。太平桥的建造,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桥体不但外形雄伟壮观,而且结构严谨科学,桥基建造精工坚固,桥墩全用大麻条石砌成,前墩尖而仰,前墩每一墩尖各雕昂头兽首,姿态生动,栩栩如生,大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势。
桥身自上而下,全用青石发卷砌成。但桥拱的施工技术,却采用类似赵州桥的纵向并列砌圈法砌成,桥身除砌十二个半园弧形单曲拱圈之外,桥身两端最后一孔则为双曲拱圈。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桥基压力,而且又可泄水排洪,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桥面全敷青石板,上建屋六十四间,中建一亭,名曰:“广生亭”,两旁设木板为凳以便行人休息,桥头两端各建桥门,紧靠桥门两端,皆用青石砌成百尺阶梯作引桥,以利行人上下通行。桥面之建筑现已无存。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投资数十万元,先后两次对该桥进行了整修,使大桥焕然一新,更加雄伟壮观。
太平桥是盱江两岸的交通枢纽,也是沟通赣东与闽西地区的重要桥梁,建成数百年来对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相互往来,促进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虽然建了许多桥梁,如今留存下来的也还不少,但像太平桥这样的石拱桥还不多见,它是抚州市现存较完整且年代较早的古桥梁之一,在全省也屈指可数,是南城历史进程和古代建筑艺术的历史见证。完全可以说,太平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