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祠风光今仍在空留玉台思悠悠
来源:郑州晚报 日期:2015-8-6
扑朔迷离一碑解开当年秘密
胡公祠的这段历史直至1983年才被弄清楚。
据二七区文化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当年,在胡公祠大殿后墙壁上,发现撰于1938年描述事情始末的碑记一块,其碑文曰:“郑州胡公笠僧碑记,富平胡上将笠僧既殁之八年,国府迁于行署洛阳,中枢诸公,弥感邦国多难。
追念先烈,乃签议于郑州建胡公专祠,用彭明德、且励来兹、礼也。祠经始于民国二十一年越四年始竣。
悬像设主,从征诸将士之位附焉,二十五年秋九月落成,观礼四方,来者数千人,题诵铭赞之盛极一时,郑之人走相告曰,胡公之功在国家,泽及吾豫……先是公转战中原,驻节河北,整军之余,追念阵亡将士,为辟地郑州之西郊,瘗骨起塚,岁时亲往致祭,便觅地太康路,将建祠焉,及公逝而事遂寝,郑之人辄称其地胡公祠,盖有年矣。今以其地建公祠,崇国典且重民意也。
在昔开国之始,祸乱相寻,窃国盗权者,项背相望,时艰民痛,吁其及矣。公崛起关外,矢志革命,提西北子弟华东下,身经百战,正义磅礴,友军推诚而结信者,望风而披靡,吊民伐罪……三原于右任铭其墓……建祠之役守中主其事,力助之成者,冯玉祥、张继、张群、高桂滋、刘峙,年文卿、谭超一、马尧光、例得书,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富平刘守中撰文,三原于右任书,张言先、武鸿翔监工。”
几经翻修重见昔日风采
胡公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曾多次修缮。抗日战争时期为防空袭,在殿前台阶下挖防空洞一个,上与各殿月台相连,洞两端朝南有出口两个,现植木香四株遮掩点缀。
1959年,胡公祠大殿屋顶年久失修,筒瓦部分残缺,由市建公司维修。1967年第二次修缮时,正值文化革命初期,屋檐猫头上所插铁箭钉及殿脊兽上铁翎数百个、殿角悬钟被盗一空,削弱了殿顶美观和寿命。
2008年,公园经多方努力争取专项资金,对胡公祠进行整体修缮,对全部木质架构及外观进行了专业彩绘。进行大殿维修时,在东西墙壁内发现8块石刻,分别记录了国民二军陕西路军第一师610名阵亡将士的名单。
该建筑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内部结构形式,都具有典型的古建筑风格,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郑州市古建筑研究有重要作用。
彭公祠
历经风雨仍为游客遮风挡雨
从人民公园西门进去,迎面有5座雕梁画栋的亭子格外显眼,正值盛夏,三三两两的游人在亭子里避暑。
亭子建在一个面积为260平方米、高0.7米的汉白玉台子上,中间亭为八角,其他4亭为六角,呈梅花点布局。
各角高挑绿琉璃瓦顶,中亭高7米,其他4亭高6米。亭子西北20米有一汉白玉石碑,高1.8米,围2.7米,刻官兵名字。
亭内雕镌有汉白玉碑碣五通,中亭大碑顶塑有彭公骑马铜像,抗日战争郑州沦陷期间,被日本人劫走。凉亭南北通道直通正殿,路两侧植青桐两行,亭周植以刺柏、侧柏、国槐等。此亭乃彭公祠。
“在人民公园附近住了30多年,一直就有这几座凉亭,但是还真不知道这些凉亭的来历。平时喜欢约上几个好友,在这里弹唱。”一位在亭中纳凉的老人说道。
血染战歌方得今日铭功路
彭公祠(五座凉亭)民国14年(1925年)10月落成,原为彭象乾团长及其阵亡将士铭功之园,故称“铭功园”,始建占地20亩,坐北向南。
1922年4月直奉战起,直系吴佩孚自洛阳率部北上,攻打奉系张作霖,又调陕西督军冯玉祥任后方总司令,以补中原兵力之虚。冯玉祥以一部兵力(张之江旅哲元团)同吴佩孚的部分军队驻守郑州,盘踞开封的河南督军赵倜暗与奉系勾结,自认郑州兵力空虚,唾手可得。
于5月6日凌晨,以其弟赵杰“宏威军”宝全德、常德盛之骑兵两师,猛袭郑州。冯玉祥得知后,即调陕西军,胡系翼师,火速援郑,并于6日下午抵郑督战。
双方在郑州东郊古城、白佛,北郊十里铺一带,展开激战,战斗持续近3日,赵倜军队被击败,战斗中靳云鹗旅中有一团长彭象乾阵亡。事后靳云鹗驻军与郑县商会于1925年10月购地20亩建铭功园,纪念保卫郑州有功之臣。
1938年改彭公祠,并修筑了由市内通往彭公祠的道路,命名为“铭功路”。重修古祠再现当年幽雅彭公祠5座凉亭因年久失修,西北角一座凉亭倾斜欲倒,于1955年维修,由市建一公司承修。1967年以后,亦曾几次油漆刷新。
2003年由市财政支持,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如今,彭公祠凉亭为人民公园园内现存的唯一一组木结构角亭建筑,它继承明清传统工艺,红柱绿瓦,内檐装修图以云气,与牡丹亭景区融为一体,景观甚为幽雅。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