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桥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北角。这个处在清流如带、十分静谧的高山溪谷畔的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书洋溪、三团溪两条溪流从村里蜿蜒穿过,古民居临水鳞落,独占风光。
石桥村呈团状分布,在500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共建造了20多座土楼。形态多变的土楼像是从溪石滩上自然生长出来,美不胜收。清晨,一座座土楼民居影影绰绰,忽隐忽现,好像海市蜃楼,蔚为奇美。
最有特色的土楼是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的长源楼。这座典型的长方形土楼建筑依陡峭的河岸坡壁地形而建,楼先是从河床起建一道长46米、高5.2米的卵石挡土墙,再用巨大的水冲卵石填出大约长46米、宽14米的房基。楼体长36米、宽12米,正房与倒座均为11间。内院围成一个窄长的天井。前排房子只1层,左右两边稍高,像是坐椅的扶手;后排为正房,高3层,像是坐椅的靠背。楼临溪而建,溪水长流,源源不绝,所以称为长源楼。因楼宅地不是一个平面,而像梯田那样有几个段差,以卵石砌起的墙础露出光灿灿的积石面,极富野陋古朴味。日本建筑学家把它称之为“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配置的杰作”。
顺裕楼是南靖县最大的圆土楼,楼后翠绿的山峦,远近重叠,云蔽雾绕,构成硕大的水墨画背景。顺裕楼楼高4层,里面的天井大得就像是一个足球场。全楼共有房间368间,倘若在楼内每个房间住一天,一年还住不完呢。楼名取“顺时纳祜,裕后光前”之意。顺裕楼的大门石枕雕饰独具匠心,耐人寻味,门框石枕正面饰以浮雕麒麟、左右两面饰以浮雕牡丹。这些石枕饰物与粗糙的墙体相比,显得高贵华丽。
敬祖睦宗是石桥人文化心理投影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产物。村里建有一座张氏大宗祠东山祠,它为上下堂五凤楼结构,上堂为祭厅,供奉石桥张氏前4代祖先。祠内砖石雕刻精雕细琢,花草禽兽以及多种祥云人物的几何图案应有尽有。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三十,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五为祭祖日,其中腊月二十九、三十日的全族祭祖活动规模最大。祭祀时,祀厅柱上要贴红对联:“追吾祖功吾宗登其堂必恭敬止,远而孙近而子入斯室惟孝友于。”村民在祠堂前摆放供品,焚烧冥币香烛,燃放鞭炮,从早到晚连续不断,十分热闹。逢五或逢十整年为“大祭”,宗祠还要请戏班来演大戏。祠堂除了祭祖外,还是宗族举行集会和娱乐的地方。每逢宗族有重大活动,一般都在祖祠前举行。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次比较大型的全族性活动,石桥人要聚集到祠堂前闹花灯、放焰火、看戏班演出。
石桥村有许多庙宇,如永济宫、丰稔堂、公王庙、土地庙等,庙宇又多又杂。公王庙专门用来做“春福”和“冬福”。“两福”是石桥村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据老人介绍,明朝末年,土楼山区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土楼人请道士打醮,无奈瘟魔依旧横行,为祈求平安,乡人请保生大帝来降疫,瘟疫才得以禳解。为报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的重阳节后,土楼人都要敬神演戏,以谢神灵,久而久之,就演变为“作大福”习俗。以农耕为主的土楼人,为得到一个好收成,便不断祈求神的保佑,春天许愿,秋天入冬时还愿,感谢上苍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