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墓葬位于原徐州市第二十五中学北侧围墙内墙边,周围是一片建筑瓦砾。墓葬位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楚王墓群范围内,距离驮蓝山西汉楚王墓仅两三百米,徐州博物馆对此尤为重视。在首次初步勘察现场时,考古专家确认被盗墓葬是一座石坑竖穴墓,东西走向,东西长约3.1米、南北宽约2.2米,这是我市考古发掘中常见的汉代墓葬形制。尽管如此,由于这种墓葬的墓主人通常有一定的身份,加之处在驮蓝山西汉楚王墓陵园范围内,所以,考古人员当天就展开了抢救性发掘。
在考古专家发掘之前,盗墓者用挖掘机挖开了竖穴墓道,深度大约3米多,墓道口被挖掘机扒豁了一块,竖穴墓道下的西北角填土还被人工向下掏挖了一小片。竖穴墓道的四面石壁上,除了古人建造墓葬时留下的錾花,还有挖掘机留下的抓痕。
昨日,当记者再次到现场时,竖穴墓道四壁上,原来参差不齐的地方已被考古人员清理整齐,露出的竖穴石壁上有多处天然裂隙,特别是西壁上的裂隙比较宽,原有山石已经不存在了。“墓道里的封土都是山红土,太阳一晒太硬,而下雨又太黏了。盗墓的人用挖掘机感觉不到,但人工清理就没那么容易了。”考古人员介绍说,从开始发掘至今,竖穴墓道的回填土又向下清理了两米多。墓道封土里,还夹杂着很多石块和一些碎陶片,有的大石块就是从墓道石壁上塌下来的,清理出的泥土、碎石,只能人工一桶一桶地提到地面上来倒掉。
在深度5米多一点的位置,考古人员曾清理出大致平铺的一层石块,东西两端有,但中间缺失一片。考古人员认为,石块是建造墓葬时故意放置的,目的是防盗,中间之所以缺失一片,说明墓葬有可能在古代曾被盗过。“这座墓葬的竖穴墓道开凿的还算比较规整,但山体石质很一般,有多处裂隙。”考古人员介绍,“竖穴墓道现在的深度五六米左右,但这个深度还没有到山体原石,还不是竖穴墓道底部,但距离底部应该不太远了。”
发现
在洞室底部看到疑似木棺棺盖
在清理竖穴墓道回填土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在竖穴墓道南壁上发现了一个洞室。洞室长度与竖穴墓道长度相当,开凿时稍微扩大了一点。洞室进深呈现出不规则的情况:东端有一米多进深,并且洞室南壁有一定弧度向西延伸,西端进深七八十厘米,洞室高度比较平均,大约一米。
“洞室的开口开凿得比较好,但洞室内石壁的开凿质量却很一般,顶部和南壁都不规则。洞室多数会有石板封门,但这座汉墓洞室却没有。”考古人员表示,这可能和山体石裂隙有关,洞室开凿过程中遇到石裂隙,改变了开凿计划。至于为什么没有出现封门石板,原因就不好说了。
考古人员在清理洞室过程中有了新发现。洞室底部东西向遇到了一层腐朽木板的痕迹,已腐朽发黑还夹杂着红色。考古人员推测,有可能是木棺棺盖,但因为刚刚清理出一小段,还不能完全确认,需要全部清理出来后再判断。
记者注意到,由于洞室比较矮,考古人员在洞室里只能蹲着或斜坐弓着腰清理。清理这层腐朽木板的时候,考古人员小心翼翼,用手铲前端一点一点砧,铲头在接近红色腐朽层面的时候,每砧一下,都会带上来一点泥土,使红黑色腐朽层面不受破坏就被剥离出来。在有些细小的地方,考古人员用竹签代替手铲,一点点挑去泥土,然后用毛刷轻轻扫掉剥掉的泥土。考古人员说,这项清理时不能破坏原有遗迹的,是个细活,只能这么一点点清理。“清理这样的遗迹层,不管是用手铲还是竹签,都得靠经验和手感,下手重了会破坏遗迹层,轻了就不能把土直接剥离掉。”考古人员表示,这种遗迹完全清理出来后,还得画图拍照留资料,然后才能继续向下清理。
在一组人员清理洞室的时候,另一组人员清理墓道回填土的同时,用刮铲把竖穴墓道底部分封土尽量刮平。“因为墓道上端被盗墓者扰动过,所以在下面更深的地方刮平,根据土质变化,找一找有没有二次葬的现象。”
发现一组很有特点的陶器
在洞室的西南角,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组陶器,只露出上端一点点,大部分还埋在土里。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考古人员并没有先清理出这些陶器,而是先清理腐朽木板。
记者注意到,这些陶器受封土挤压,有的已经破裂。考古人员介绍说,洞室里发现的陶器从器形上看,能看出来的有套鼎、陶钫、陶盒、陶茧形壶等。有的陶器上,周圈还有红色纹饰。因为现在只是刚露头,整体还没有清理出来,是否还有其他器物,暂时还不清楚。“这些陶器比以往发掘遇到的,个头都要小一些,壁厚都要薄一些,很有特点。”考古人员表示。
徐州博物馆考古专家吴先生表示,西汉石坑竖穴墓出土陶器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这些陶器有时会成套或成组出现。按照以往考古发掘经验,出土茧形壶的墓葬相对时间会早一些,大体上处于西汉早期。出土精美乐舞佣的驮蓝山西汉楚王墓墓主人在学术上虽然没有定论,但此前有考证确认是属于西汉早期的墓葬。此次发掘的墓葬在驮蓝山楚王墓群范围内,应该也是一种佐证。
究竟这座墓葬还会有什么精彩发现,只能等考古人员完全清理后才能揭晓了。目前,该墓葬还在继续发掘中,本报将持续关注相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