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总体布局 >> 正文
探秘邯郸古迹之一 带您走近武灵丛台
来源:邯郸晚报  作者:曹璐  日期:2015-4-9

 

邯郸

 

   历史悠久

    “武灵丛台”为战国期间赵武灵王——赵雍在位时期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赵武灵王建台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大型的军事操演。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现存丛台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高三层26米青砖筑就,分上中下层。

    由于世事变迁,丛台多次遭灾,最后一次大修在1964年到1965年间。此次大修,把原亭阁上的灰瓦换成琉璃瓦,使得丛台更为壮观。

    近日,在丛台公园管理处何树增处长的引领下,记者走进这座千年古台。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清末改称“财神庙”,1922年秋,重修时改名武灵旧馆,是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现为赵武灵王展室。室前的小亭名“回澜亭”,建于1931年。在丛台次层的西南侧还立有民国年间(1922年)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何遂,为1922年丛台修复竣工而撰写的《丛台集序》碑。此集序碑主要记叙了丛台历史的悠久、名称的来源和位置、修建的概况和各景点来历。

    丛台的顶层原是平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交战中据此者胜。流传很广的“二度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诀别就在这里。

    丛台上的古槐,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所植。距今已有四百多个春秋。据1939年《邯郸县志》载:“台上有古槐一章”。

    武灵丛台遗存碑刻介绍

    两千多年来,闻名遐迩的武灵丛台,曾招来历代政客显贵、文人骚客登台怀古,题诗赋咏,言志抒怀。有确切记载的就有50多首,这些诗、词、赋,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描写了丛台的沧桑,也记载了邯郸的历史兴衰。

    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进南门,高阶上一碑赫然耸立,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61年9月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此诗有景有情、有典有实,概括了邯郸古往今来,气势雄浑,堪称力作。

    碑阴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武灵丛台”,为近代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书。从北门沿着

    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1750年9月清代乾隆皇帝巡行江南过邯郸写有《登丛台》的一首律诗:“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

    丛台第二层的西侧,立有《丛台集序》碑,是黄埔军校总参议、教官何遂1922年任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驻邯郸期间,丛台修葺竣工时为之撰文。文中记述了丛台历史之悠久,名之来源于位置,修建概况及台上之景点。两块碑并为一体,文字千字。

    在丛台的上层“据胜亭”台壁周围镶嵌着七方碑碣,有明代监察御史张成仁的七律《登丛台》,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石刻,举人李世昌的画兰等,这些碑碣及其诗词、绘画和镌刻都颇具独特风格。

    在园内碑林的东北角,保存着全国最大的墓志——何弘敬墓志铭,是1973年在邯郸大名县万堤农场挖掘出来,其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为唐代墓志铭所罕见,为全国已出土的墓志铭中最大的一方,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了解,何弘敬为唐代末期魏博节度使,此墓志勒于唐代咸通六年,即何弘敬卒年。墓志及盖均为青石质,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有四杀浮雕兽面纹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纹饰,雕工精美、神态生动。

编辑:樱花
 ·刘时进调研保靖魏家寨西汉古..
 ·塔什干:神秘的丝路古城
 ·新疆霍城县惠远古城出土两块..
 ·济宁市国有可移动文物达51万..
 ·“七三一”陈列馆增436件珍贵..
 ·17家文博单位参展 丝绸之路文..
 ·渭南博物馆主题展览年内亮相..
 ·巢湖岸边将复建百栋古宅
 ·阆中惊现摩崖造像开凿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