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法则 >> 正文
古建筑的建筑结构特点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作者:赵彦升  日期:2015-3-26
    1.古建筑的地理及环境危险性

    有些古建筑及古建筑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背景及长期变迁等原因,坐落在远离城市的高山深谷中,建造时一般都充分利用地形地物,构建在山腰和山顶或处于深山环抱中,人员徒步到达都非常困难,消防车更是难以通行。一旦发生火灾只能自救,灭火用水得不到保障,从而丧失了有效控制火势的机会。

    有些古建筑处于闹市之中,有很多居民、单位共同居住,人员成分复杂,防火意识差,消防设施不健全。大多道深巷窄,红墙夹道,门槛重重,私搭乱建严重,用火用电不规范,不能保证消防通道畅通和足够的宽度,对火灾的扑救很不利。

    2.古建筑结构形式危险性

    在建筑形式上,大部分古建筑的殿堂高大开阔,有利于木材的燃烧。发生火灾时,氧气供应充足,燃烧速度相当迅速。有些城门楼建在高大的城墙之上,周边无建筑物遮挡,四面迎风,起火时必然风助火势,火仗风威,难于控制火势。

    在结构形式上,古建筑用大木柱支撑巨大的屋顶,而屋顶又由大量的木材加工而成,叠架的木梁连接木柱与屋顶,这种组合形式犹如架空的干柴,周围的墙壁、门、窗和屋顶上覆盖的陶瓦等围护材料恰恰犹如炉膛,使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

    古建筑多数是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古建筑群,彼此多采用"四合院"和"廊院"的形式,彼此相连,廊道相接,没有防火间距,建筑群内没有明确消防通道,防火分区不够明确,没有防烟分区,失火后火势蔓延迅速。

    3.古建筑材料危险性

    无论独立古建筑还是古建筑群,其结构多为砖木或纯木结构,耐火等级均为三级或四级,耐火性能差。古建筑每平方米使用的木材平均为630千克,而现代建筑中每平方米使用的木材不超过20千克,单位面积的火灾荷载比现代建筑高出30多倍。古建筑使用的木材燃烧时发出大量热量,使燃烧进程显著加快,不利于扑救。

    木材内的有机物含量高达90%以上,这些成分都是可燃物。木材的燃点为200℃至300℃,比大多数物质容易点燃。古建筑材料又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其表层涂有大量的涂料,极易燃烧,火灾危险性比一般木材大。新进仓库的木材含水量一般稳定在60%左右,经过长期自然干燥形成的干木材,含水量一般稳定在12%-18%,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几百年的干燥,含水量远低于干木材,因此极易燃烧,在干燥的季节甚至遇到火星就会起火。

    古建筑内外多用涂漆装饰、彩绘梁柱,更有屏风、挂画、垂帘等,增加美观效果,具有文化特色。有些古建筑内悬挂绸缎、字画、匾额以及供奉的鞭炮、香烛和纸张等,都是可燃物或易燃物。这些物品降低了燃烧温度,增加了燃烧速度,增大了火灾热量。火灾一旦发生,室内装饰品更成了火势蔓延的途径,使火势向空中扩展。

    木材的燃烧和蔓延的速度还和木材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呈递增关系。古建筑中的梁、天花、藻井、斗拱、门窗等往往结构形状复杂、构件交错叠落,大大增加了材料的受热面积,有些木材的表面开裂,木质疏松,这些特性使古建筑容易燃烧而且蔓延速度极快。

    4.古建筑平面布局危险性

    古建筑一般在总平面布局上成组、成群、对称布置。殿堂之间往往用木质廊子相连,层层叠叠,空间立体交叉,结构复杂。有些古建筑规模壮观、高大雄伟,内部空间较多,不利于划分防火防烟分区。有些古建筑群内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一处起火,火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毗连的建筑很快出现大面积燃烧。既不利于安全疏散,又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编辑:樱花
 ·“海上丝绸之路”文遗展周五..
 ·“肉身坐佛”为农村文物保护..
 ·私人古建筑保护利用措施亟待..
 ·江沿台堡城址完成大面积考古..
 ·山东东平汉墓“孔子见老子”..
 ·缘狮洞石窟寺及古建筑群
 ·秘鲁发现瓦里时期古建筑
 ·丰图古建 多彩多姿
 ·河北旧城改造禁止拆古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