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旧居二楼首次对外开放
来源:文汇报 作者:徐维欣 日期:2015-12-31
邬达克旧居的修缮工作其实早在2011年便已开始,工程之所以如此“持久”,原因在于修复方想确保修复之后的旧居能够还原一个真实的邬达克。“尽管找到了大量的图纸和历史照片,修缮工作仍然很不容易。建筑材料工艺失传、建筑史料信息不足等都是历史建筑修复面临的挑战。”保护修缮工程的出资方之一刘素华告诉记者。
她以屋顶烟囱为例,邬达克十分善于设计烟囱,业内甚至有“邬达克烟囱”的术语。在旧居修复中,施工队就发现主楼立面上的两个大烟囱由清水红砖砌筑,砌法独特,经专家查看后确定,这是“都铎风格”的一个标志。为了实现“修旧如旧”,刘素华与工程人员跑了无数砖窑厂,专门回收了一批老砖料,并请有经验的师傅重现当年的砌砖工艺,逐步将烟囱“复原”。在旧居修复完工之后,他们偶然间得到了一张此前未见的烟囱照片。“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复原的烟囱造型、高度方面都和原来的相差无几。”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从门窗、落水管等构件的修复,到阁楼上鸽笼的设计,都力求原汁原味。2013年,邬达克的女儿德威特女士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真切的场景勾起她儿时的种种回忆。
让刘素华收获最多感动的是邬达克对于建筑生命的尊重:“即便是楼梯下的阁楼,他都会留有出气孔,因为邬达克相信建筑也是需要呼吸的。”建筑于邬达克而言是活的,而这一理念贯穿在邬达克旧居的诸多细节之中。
建筑作品丰富上海城市轮廓
1893年1月8日,邬达克出生在如今斯洛伐克境内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一个小镇。其父是当地有名的营造商。作为家中长子,邬达克9岁起跟随父亲在工地上实践,上大学前,他已取得木匠、泥水匠和石匠的专业证书。一战爆发后,刚刚大学毕业的邬达克应征入伍,1916年被俘。1918年,他从转移战俘的火车车厢里跳车,一路辗转,经哈尔滨来到上海。
凭借自己的建筑教育背景,邬达克很快在城市面貌迅速发展的上海找到一份工作,并在与英美和本土同行竞争中,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近30年间,邬达克树立的经典比比皆是:远东地区最豪华的住宅——吴同文住宅;上海第一家装配空调的医院——宏恩医院……邬达克设计的建筑,风格鲜明、样式各异,他的建筑理念、文化和作品,丰富了上海的建筑文化与城市轮廓。
为了纪念这位为上海建筑留下华彩篇章的建筑师,上海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活动本月初开幕,在沪掀起了一阵“邬达克热”,仅展览就吸引超过2万人次参观。“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经这样评价说。
编辑: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