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发现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来源:天津北方网 作者:吴宏 日期:2015-11-23
2005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蓟县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10年后,这场旷日持久的考古迎来了新发现和国内专家的首肯。11月20日,天津市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对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15年5月期间联合开展的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进行了评估论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等专家们提出了评估和建议。
此次调查,又新发现旧石器地点(遗址)14处,分布于蓟县下营、罗庄子、孙各庄、穿芳峪和渔阳等5个镇乡,采集石制品千余件,这次调查,使天津的旧石器地点(遗址)总量达到27处。采集的石制品原料多取自附近砾石层,原料以燧石、角岩、石英岩为主;剥片以锤击法为主,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间接剥片法,砸击法在少量地点被广泛使用;石制品以中型和大型为主;石制品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工具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修理多采用锤击法,且以正向加工为主。
此次考古调查文化遗存分布的地貌部位清楚,石制品技术与类型特征明确,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重大,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是高校与地方考古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一次成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调查在第IV、III级阶地上新发现的下营南岭、杨庄西山等地点,以大型砾石为原料,生产大石片工具为特色,在华北旧石器文化体系中鲜见;以东井峪骆驼岭为代表的第II阶地地点,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趋势明显,与第IV、III阶地的石制品形成鲜明对照。上述地点与东营坊遗址以燧石为主的小石器工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蓟县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建立区域旧石器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础。
从地貌部位与文化特征推测,此次调查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已经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早期,即地质年代的晚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早期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推向了更久远的时代。此次调查发现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具有独特的考古价值。
专家建议,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蓟县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工作,尤其是洞穴遗址专项调查,并开展典型地点(遗址)的发掘工作;做好多学科综合研究,厘清该地区旧石器遗存的地层序列、文化特征与发展变化;发掘过程中应加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认真做好调查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天津旧石器考古工作,在下一步蓟县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中加强三地旧石器考古学术交流与协作,为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
编辑: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