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总体布局 >> 正文
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寸氏宗祠
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  日期:2015-11-2

和顺寸氏宗祠

    在腾冲和顺古镇众多的宗祠建筑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寸氏宗祠,因为它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寸氏宗祠又称寸家祠堂,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祠堂坐落于和顺虿头坡北麓,毗邻大石巷脚总大门东侧,占地2222平方米,坐南向北,依山面坝,逐级而起,错落有序,气宇恢宏,以建祠最早、大门最“洋”、标杆最“牛”、月台最阔、匾联丰富而称雄和顺。

    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据碑刻记载:清嘉庆十年(1806年),时任族长的武生寸光远组织阖族神前起念,劝捐筹款,后投资缅甸经营棉花,获利后于嘉庆十三年(1809年)腊月初二开始修建,1936年重修新大门,前后历时126年,经几代人的辛勤营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厢楼、照壁、前厅、花园、两个天井,尤其新大门前上下两个月台及分立两边的标杆,在八字粉墙的映衬下十分壮观。

    作为门面,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洋”气十足。新大门是由寸性怡30年代任族长期间主持完成的,作为侨商巨贾的寸性怡虽说是饱读诗书的儒生秀才,但并不墨守成规,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在其任族长时,经谋划于1936年在缅甸请印度工程师设计图纸,再由缅甸雇请了一些印度工匠到和顺施建,所用材料如钢筋、水泥、沥青等全部由缅甸靠马帮驮运回来,经过多日精心施工雕琢,建成的新大门再配以匾额楹联,最终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岁月沧桑,历经70多个春秋风风雨雨的洗涤、磨砺,寸氏宗祠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时光的推移反而越发显得珍贵,成了华夏文化与南亚文化水乳交融的实物例证,因而亦顺理成章地成了魅力和顺侨乡一张醒目的名片。

    宗祠大门外上月台的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根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即古代的旗杆,相较其他宗祠的标杆,迥然有异,特别醒目的是别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而寸氏宗祠标杆上有两层方斗。这里很有讲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有严格规定不能越矩,由于在明清两朝,寸家不仅先后获取功名的有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并于光绪乙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其他宗祠则无此殊荣,寸氏宗祠的双斗标杆就成了最“牛”的。

    宗祠祭典代表着中国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从寸氏宗祠内的楹联可看出,其内容之丰富,文墨之深厚,可窥侨乡文化之一斑。寸氏宗祠里悬挂的匾额楹联极为丰富,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儒将邓子龙为缅怀“桥头老爷”寸玉提书的“白发朝仪”匾额。据说,邓参将当年统兵驻节腾越时,闲暇之余漫游河上屯亦即今日的和顺,偶经寸玉家门,见其中热闹异常,便使人问知是后辈为寸玉作祀典,将军受邀欣然入席,寸玉后人恭请他留墨为记,乘酒兴他豪气大发一挥而就,蓝底白粉,据说“白”字尚缺中间一横,众人皆疑是否笔误,将军含笑不答,待匾额悬挂后,只见他手撮一团粉泥往匾上用力一掷,刚好填充了“白”字中间所欠一横,“白发朝仪”几个气势不凡、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在目,举座拍手叫绝。

    此匾多年都一直挂在寸玉家,宗祠兴建才由后人赠送到宗祠内悬挂,可惜这一难得的宝贵文物和其他众多楹联匾额解放后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被陆续移做他用,文革浩劫更无一幸免,万幸李根源先生闲居和顺魁阁时将“白发朝仪”拓下并刻于石上,邓参将的笔迹才得以保存。

    而今,寸家二十万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多从商,每年清明节在海外的子孙都会回到和顺参加寸氏宗族清明祭典,看生活在四面八方寸氏后人聚集一堂,也看到了中国宗族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在生活中延续并产生着影响。

编辑:樱花
 ·“中国考古01号”首航南海 考..
 ·酒泉肅州發現10座漢代墓葬 搶..
 ·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文物在汉..
 ·伊拉克古城哈特拉2000年历史..
 ·刘时进调研保靖魏家寨西汉古..
 ·塔什干:神秘的丝路古城
 ·新疆霍城县惠远古城出土两块..
 ·济宁市国有可移动文物达51万..
 ·“七三一”陈列馆增436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