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镇李庄
来源:宜宾新闻网 日期:2014-9-2
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一批学校和学术机构为避日军轰炸,遍寻校址无着。正在焦虑和失望的时候,李庄的乡绅闻讯,即发了一纸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一纸电文,让当时的学界名流感受到了李庄小镇的博大胸怀,让这个江边小镇与文化结缘。

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等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辗转迁驻李庄,前后迁入总人数达1.1万之众,全国知识名流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童第周等云集李庄。学者专家在李庄的活动促进了李庄文化水准提高,使其成为抗战后方中国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李庄不仅是一个有故事的小镇,诉说抗战风云的名镇,还是一个能折射中国文化、积淀着历史遗迹的千年古镇。

李庄,春秋战国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置六同郡起,已有1460年历史。又于隋、唐、宋代中作过州、县治400余年。明、清两代是长江沿岸重要水陆码头,湖广移民集中之地,联系南六县的物资集散中心,社会经济与文化较繁荣,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
镇内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庙宇、殿堂、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古作坊、古井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慧光寺、玉佛寺、东岳庙、南华宫等代表“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有很高文化艺术观赏价值;有被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称为“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与奎星阁、百鹤窗、九龙碑等并称古镇“四绝”。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李庄至今完整保存着18条明清古街巷。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古镇里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庙宇、殿堂、楼台、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这些文物遗迹与李庄的抗战文化,赋予了李庄这座千年古镇别样的内涵。
有人这样评价李庄:它可以让有爱国情怀的人欣赏抗战文化,可以让喜欢品味建筑风格的人欣赏古建筑文化,可以让寻根问祖的人欣赏客家文化,可以让虔诚的人领略宗教文化,可以让贪杯好吃的人品味饮食文化。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