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氏土楼
走近南安市霞美杏埔村,站在杏埔桥头的一端放眼望去,可见一座由淡黄色条石筑起的土楼。它没能战胜时光,已然变得老旧,浅浅淡淡,尽显迟暮之色,有着一份颓败与破落。
杏埔村目前人口有4000多人,以洪姓为主,因而有人也称那土楼为“洪氏土楼”。其实它还有一个名字——丰壑楼。据当地老人讲述,杏埔土楼始建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占地面积650多平方米,两层楼总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它的使用功能随岁月变迁而不断改变,曾被作为私塾、粮仓、皮具厂等。
杏埔土楼附近散落着一些古厝,共有12幢之多。在康熙年间,当地有一位名人,人称“三射公”。他父亲进士出身,他经商为主,由于资产、人口众多,于是他修建了12幢大厝,其中部分采用了现今闽南少见的绿墙砖,并在一些显眼位置涂有金膜。“十二间古厝”见证了当年主人家产之多,三射公在世时历经了三任皇帝的统治,去世时年逾八旬。
在其中一幢古厝旁,有一座村庙名为“王公宫”。庙内墙壁上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壁画。或是因为庙缺少修葺,壁画反而保存了下来,不像城镇繁华处的一些寺庙,在翻建时早已把古韵丢得一滴不剩。村庙内有着数尊祖宗塑像与白马雕塑等。它们长年经烟火熏陶,流露着虔诚的气息。
在村庙的右手边有一座包公庙。据悉,该庙由爱国华侨洪天紫先生捐建,原本供奉唐代英烈战将张巡、许远,本名“尊古庙”,在大约二三十年前才开始改奉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