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空间 >> 正文
岁月的印迹——杏埔土楼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洪少霖  日期:2014-8-25

洪氏土楼

    走近南安市霞美杏埔村,站在杏埔桥头的一端放眼望去,可见一座由淡黄色条石筑起的土楼。它没能战胜时光,已然变得老旧,浅浅淡淡,尽显迟暮之色,有着一份颓败与破落。

    杏埔村目前人口有4000多人,以洪姓为主,因而有人也称那土楼为“洪氏土楼”。其实它还有一个名字——丰壑楼。据当地老人讲述,杏埔土楼始建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占地面积650多平方米,两层楼总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它的使用功能随岁月变迁而不断改变,曾被作为私塾、粮仓、皮具厂等。

    杏埔土楼附近散落着一些古厝,共有12幢之多。在康熙年间,当地有一位名人,人称“三射公”。他父亲进士出身,他经商为主,由于资产、人口众多,于是他修建了12幢大厝,其中部分采用了现今闽南少见的绿墙砖,并在一些显眼位置涂有金膜。“十二间古厝”见证了当年主人家产之多,三射公在世时历经了三任皇帝的统治,去世时年逾八旬。

    在其中一幢古厝旁,有一座村庙名为“王公宫”。庙内墙壁上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壁画。或是因为庙缺少修葺,壁画反而保存了下来,不像城镇繁华处的一些寺庙,在翻建时早已把古韵丢得一滴不剩。村庙内有着数尊祖宗塑像与白马雕塑等。它们长年经烟火熏陶,流露着虔诚的气息。

    在村庙的右手边有一座包公庙。据悉,该庙由爱国华侨洪天紫先生捐建,原本供奉唐代英烈战将张巡、许远,本名“尊古庙”,在大约二三十年前才开始改奉包公。

编辑:樱花
 ·天坛回归古建 修缮年底竣工
 ·汾西修缮14个清代民居院落
 ·几百年历史的洛南城隍庙被拆..
 ·云南石林一工地炸出牛类骨骼..
 ·终南宗教遗存保护步入正轨
 ·罗源中房将修复上百座古民居..
 ·萧刚太原古建民居作品青海展..
 ·元明清青花瓷拍卖频现高价
 ·山西数百年未干涸水神堂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