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酒樽
樽是一种盛酒之器。汉代时,酒一般贮藏在瓮或壶中,宴饮时将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入耳杯奉客。1963年山西右玉发现两件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铜酒樽,盆形者铭文称“酒尊”,桶形者铭文称“温酒尊”。有人据字面将“温酒尊”解释成给酒加温的器皿。但是该酒樽下面的三蹄足很矮,很难燃火加温,另外也见到同类的酒樽还有漆器和平地无足的瓷器,显然不可能是温酒器。
汉代,温与酝两字可通假。唐兰先生说:“温就是酝字。”有温酒、助酒、米酒、白酒等酒类。“酝,酘酒也”,“酝,重酝也”。所谓酝酒就是反复重酿多次的酒。唐兰先生说:酝酒是用连续投料法重酿而成的酒,酿造过程时间较长,淀粉的糖化和酒化较充分,所以酒液清醇,酒味酽冽,是当时的美酒。《拾遗记》:“张华有九酝酒,……若大醉,不叫笑摇动,令人肝肠消烂,俗人谓之消肠酒。”由于此酒为烈性酒,因此一般为冷饮。《经学通论》说:“酒新酿冷饮”,所以桶形樽盛的是冷的酝酒,并不是人们误解为加热的意思。
蒸馏酒于元代开始流行,自汉迄宋,我国的酿酒技术并未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盛酝酒的樽要比盛其他酒的樽更受人们重视,所以这种桶形樽往往配有圆形器座,这种器座谓之“承旋”。故宫收藏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造鎏金铜酝酒樽,颇为华丽。也只有高官厚禄之人才可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