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器皿 >> 陶器 >> 正文
缸窑村的缸窑相济水火土
来源:温州网  日期:2014-4-25

    缸窑村位于平阳县西北部鹤溪镇,距平阳县城18公里。它东邻梅源,南与麻步为界,西连水头、腾蛟,北与凤巢接壤,属半山区古村落,村内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茂盛,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经济以传统制陶业和农业生产为主。村内有大溪流经,出麻步显桥清江浦,注入鳌江。

    缸窑村原名为后庄村,据《平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村民鲁通、鲁明等人利用当地的优质陶土,在后庄村建窑烧制陶器。当地谢氏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16年),谢进楚携家人从福建南安石敖林移居到霞浦后山,后人谢姚溪偕母从霞浦迁到后庄,从事制陶。此后该村制陶业逐渐兴盛,发展到18座窑,后庄村亦改名为缸窑村。

    说陶

    缸窑村拥有丰富优质的陶土和背山靠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自明朝万历年间建窑取土制陶以来,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浙南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古村落代表。

    缸窑村生产的陶器,大多是实用型的,有酒缸、水缸、水管、花盆、金瓶等五六个品种,其中以酒缸居多。因陶器在餐饮和贮藏方面极具实用性,用来装置任何物品一般都不会腐蚀氧化,可称得上是古老又安全的器皿。浙南人有自家酿黄酒的习俗,缸窑村所生产的陶缸多为酒缸,用这样的陶土酒缸酿酒、装酒,或保存或外运,只要封存得好,可长年不变质,越陈越香,因此缸窑陶缸在浙南一带十分走俏,而且还远销省内台州、丽水及福建等地。鼎盛时期,这里有上百家制缸工场和作坊,在浙南闽北很有名气。

    缸窑村的窑址主要分布在缸窑山西麓。这里背山面水,风光秀丽、陶土资源丰富、质地细腻、粘性好。烧陶必备的水、柴、土三个条件在这里一应俱全,难怪缸窑村的先祖不远千里从福建迁徙于此建窑烧缸。缸窑窑址依山就势而建,布局错落有致。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共有三进单层简易砖木结构陶瓷作坊,每进作坊大概有17间房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缸窑共有4座完整的窑床,现尚保留2座。每座窑床长约30米,最多一个窑一次可烧500个左右器物。

    据当地缸窑传承人谢氏族人介绍,缸窑在近现代有着辉煌的历史。民国29年,当地人谢伯和出资创办缸窑陶器厂。民国30年,群众集资900股计资金4300银元,创办缸窑陶器运销合作社,共有社员72人,年产陶器5万只。民国35年,在著名化学家苏步皋先生的指导帮助下,当地开始生产化学工业用的耐酸坛,产品远销南京、上海等地,深受用户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缸窑村制陶工艺得到迅猛发展。1964年,我国为支援阿尔巴尼亚修建炼焦炉,需要一批质量上乘的缸砖,而在国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货源。后来,经有关部门推荐,他们找到了缸窑。于是,生产缸砖的重任就由缸窑耐酸器材厂承担。在上海援外部门的指导下,工人日夜奋战,缸砖试产成功。后送上海鉴定,质量完全合格。缸砖的试产成功,不仅帮助完成了我国的援外任务,而且也同时解决了上海焦化厂无缸砖的后顾之忧,这一辉煌时刻永久载入史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缸窑烧陶在浙南地区有一定的影响,瑞安等地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同时缸窑也有不少烧陶师傅到周边地区传授技艺、帮助建厂烧窑。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需求旺盛,缸窑曾一度空前繁荣,除满足温州各地日常生活所需外,产品还销往台州、丽水及福建等地。近十多年来,随着时代变迁,缸窑村生产的陶缸、陶罐等器具逐渐被其他用具所取代,再加上缸窑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创新,缸窑的辉煌历史不再,逐步走向衰落,传承人逐渐变少,技艺几近失传。缸窑制陶工艺传承方式大多为子承父业,也有拜师学艺的。

    上世纪70年代间,缸窑手工艺人达百余人,然后逐年减少,如今仅剩十余人。目前从业的大多数为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干到现在的老工匠,年龄在四五十岁,且以谢氏家族为主。


    制陶

    说起缸窑制陶,不得不谈谈缸窑陶瓷制作工艺流程。缸窑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八道,分别为挖土、捣土、制坯、阴干、修坯、上釉、装窑、烧窑等。缸窑村陶瓷制作工艺较为传统,整个制作过程都由手工完成,并且所使用的均为传统工具。每道工序力求尽善尽美,这也是现代技术生产所难以比拟的。缸窑村陶瓷产品硬度高、不脱釉、耐酸度高达99%以上,深受广大用户喜爱。

    挖土,首先解决原料问题。用锄头和锹拨去表层的泥土,至地表下1米或1.5米处,挖取优质陶土。原料解决后,接着就是捣土。将陶土按比例加上水后,反复踩踏和搓揉,使之变成“熟土”。需注意的是,在揉土过程中得剔除土中的石粒和杂质。制坯分为两种情况:制作“小货”时往往需两人配合,一人用脚使劲蹬着轮盘旋转,另一个则坐在轮盘前用手将“熟土”轻轻地拉和托。在旋转过程中,通过拉、扶、修等技术把“熟土”变成陶器的初坯;制作“大缸”只需一人。先将“熟土”搓成一条,围成一圈,然后根据缸的大小,一圈圈往上接,最后形成缸坯。制坯时要用两把槌子反复槌打,使之成型,再用沾过水的布将缸坯外表搓光滑。一名制坯工一天一般只能完成两个酒缸泥坯,难易程度可想而知。接下来要处理的环节是阴干。或把泥坯放在工棚里慢慢风干,或可在太阳下晒干。泥坯一般晾晒10天左右才能进窑烧。修坯是制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它主要起刻画花纹、线条或棱条的作用。上釉的原料大多是用灌木烧制的灰加水泡成釉水,然后均匀地涂抹在坯件上。接下去就是装窑了。把上过釉的坯件放在窑中事先搭好的架子上。一道窑一次可安放100个酒缸泥胚,并套放花盆等器具120个。一个窑床一次最多能装500多个器具。烧窑是整个环节中最为关键、最见功底的技术。用松毛树枝围在坯件四周,架起来进行烧制。烧窑工在窑眼边连续24个小时日夜不停地添加柴草。把窑内温度烧至1000℃,一次窑大概要耗费掉5000公斤的柴草。最后出来的才是陶器成品。

    古建

    鹤溪缸窑村,是谢氏的聚居地,谢氏的先祖迁居至此已经近四百年,由于缸窑村制陶业的发展兴旺,谢氏族人随着丁财两旺,事业腾达,同时兴建了不少的传统乡土建筑。缸窑村内至今仍保留有不少完整的浙南传统民居和宗祠建筑,其中以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谢圣延民居和缸窑村谢氏宗祠最具代表性,这些乡土建筑构成了古香古色的村落建筑文化。

    谢圣延民居位于平阳县鹤溪镇缸窑村鹤溪北路373-71号,坐东北朝西南,于清嘉庆年间由谢氏族人谢圣延所建,前后共三进,左右设厢房,由门屋、前屋、厢房、正屋组成的合院式院落,三合土地面,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占地面积1744平方米。

    民居门屋面阔十一开间,进深五柱十一架檩,明间檐廊图案雕刻精美;左右两侧梢间及尽间为两层,二楼设靠栏,做工考究。前屋面阔七开间,进深五柱十一架檩,明间中设四扇槅扇门,门两侧设通道,通道上雕有空镂格子图案,雕刻精细;明间前设踏步五级。前屋左右厢房为两层楼阁式,面阔四开间,进深五柱十一檩,二楼设美人靠,样式古朴。前屋天井中为卵石铺砌,前后为三合土夯地组成,较有特色。正屋面阔七开间,进深七柱十三架檩,前檐设轩廊,明间后金柱间设四扇槅扇门,槅扇门前置供桌,两侧设通道,明间梁架上的雀替、月梁等建筑构件刻有花卉、如意纹等精美图案,雕刻精细。正屋左右厢房面阔三开间,正屋天井中设花岗岩条石铺砌甬道。正屋后有古井两口,至今仍在使用,四周围墙,用块石堆砌。谢圣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保持完整,建筑构件雕刻精细,为古色古香的浙南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

    坐落于缸窑后庄山麓的谢氏宗祠建于清末光绪二年(1876年),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由正殿、门台及围墙组成。正殿明间面阔七开间,进深六柱九檩,梁架为抬梁穿斗式结构。明间脊檩处刻有“光绪贰年岁次……”等字样。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施勾头滴水。屋脊两端饰吻兽,屋脊中间施为八仙过海和福禄寿星堆塑,栩栩如生。屋侧墙体为官帽墙,气势雄伟。门台由青砖构筑,门台两边的楹联“肥水功高怀旧德,东山望重仰先贤”,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谢云所题。

编辑:樱花
 ·西藏文物保护走向法制化和科..
 ·商承祚曾冒日军战火抢救挖掘..
 ·南京3处民国文物建筑被夷为平..
 ·铜梁安居打造中国第四大古城..
 ·波斯萨珊王朝玻璃器皿洛阳展..
 ·秦皇台遗址开始发掘
 ·涉县王金庄民间古建亟待“复..
 ·宋代木构古建普光寺壁画修复..
 ·重点保护两处炮台文物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