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生产生活用具由火山岩制成。
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重视古村落自有特色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这是我国乡村建设一贯的指导思想。
古村落及其承载的乡土文化,恰恰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和命脉,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宝贵资源。安徽宏村等江南古村落均是因秉承这一思想,而成功纳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举世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国内古村成功申遗的范例,给海南澄迈带来了新启示。澄迈在申遗之路上,到底该如何寻“魂”?
为了找到思路和答案,澄迈携手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的专家团队共同为此破题。
基础:人文+历史+自然
曾参与大运河、安徽宏村等地区申遗项目的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一直非常关注海南的琼北地区。去年的琼北之行,让他印象尤为深刻。
付崇兰认为,在琼北的澄迈,遍布火山石古民居,是澄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珍贵资源。澄迈完全可以借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注重利用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杠杆,激励群众自发地来保护历史古建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成本低廉、施工难度低的有限改造,以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为特色,创建“人文+历史+自然山水”的乡村游线路,以此作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基础铺垫。
溯源:古村落乡土文化
实实在在留存于人们身边的古村落,恰是海南乡土文化的载体,是申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怎么保护?这就需要我们对古村落中蕴含的乡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付崇兰认为,要对农业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开展调查收集,针对二十四节气、民谣农谚、农民艺术、传统手工绝活、标志性民俗活动、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农业文化遗产等,都要展开溯源与整理,逐步修复农村文化延续的断层,研究传统农事民俗文化和现代农村生产方式融合发展模式,发挥其文化价值。
乡村固有的资源、地貌、自然形态以及生物多样性,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构成密不可分的共生共存关系。付崇兰表示,如今,很多城市地区,大规模的“农民上公寓楼”村庄建设模式,“规模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计划,“工厂化”盲目推行的机械化、电气化,都会破坏村庄、田野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有机的共生关系。澄迈在乡村跨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对这一现象予以重视,加以回避。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