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德寿峰古村重拾“根”
来源:杭州日报 日期:2014-2-25
浑厚的古钟声,唤醒了小山村沉静的黎明,此时此刻,建德市三都镇寿峰村的陈氏宗祠前,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戏班子唱起了婺剧,礼炮声、古钟声、锣鼓声齐鸣,激荡着这个小村落的前尘往事。
这是小村以自己的方式庆祝宗祠的竣工,纪念那些已经行走在时间深处的先人。
陈氏是寿峰村的大姓,从明洪武22年,就已经有宗谱记录在册。明朝末年,陈氏祖先从金华浦江迁徙来小村落脚。靠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相传明末清初,寿峰陈氏出了个陈守恒,待成年之后,志向不凡,不甘贫穷,走出大山,辗转去了浙江海宁,开始在那里奋斗。数十年后,陈守恒家出了个鼎鼎有名的浙江盐商陈阁老。
大约在270年前,因为一场大雨造成山体滑坡,陈氏祠堂被毁过半。后来,陈氏祠堂又修建过一次。83年前,陈氏宗谱也曾修订过一次,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信息闭塞,很多信息有错漏。
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怎样重拾“根文化”变得尤为重要。寿峰村委开始牵头,重新修订陈氏一族的宗谱,翻新陈氏宗祠,并以此为依托,保护现有古建筑群,打造寿峰村古文化村落拉开了序幕。
说起当中的辛酸和不易,村干部还历历在目。村干部程小华回忆道:“先不说资金、人力和物力的缺乏,就说合祠也是费了许多的周折!”原来寿峰陈氏主要分布在里坞、外坞两个自然村。两个地方从祖上就因琐事闹矛盾而分两地居住,想要合并祠堂,可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村干部一趟趟赶往自然村的农户家里,走村串户,讲道理,说想法,与他们心交心地聊天,告诉他们,村里想要好好利用陈氏文化,打造“古文化村落”,造福村里百姓,这才让他们松了口。
修订过程历时数月之久,整个修建工程共有200多村民义务参加,总投入60万元左右,寿峰村的干部、村民自筹了20多万元。村干部不计报酬义务投入劳动力,不从修建经费中支取一元劳务费,带动了许多村民积极投入。
日前,陈氏宗祠已全部竣工,共分厅堂、祠堂两处。由建德寿峰、金华磐安、浦江龙城、梅坑四处合祠而成。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在册的陈氏族人有700多人。村干部下一步打算好好利用这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完善周边环境,扎实推进“寿峰古文化村落”建设,把陈氏宗祠文化和新型的旅游项目结合起来推出去,把外面的资金和游客引进来,让这小山村的后人愿意并且乐意留下来。
青山绿水古祠间,幽幽古钟声不绝于耳。隐隐地仍可望见,陈氏的后人前来朝拜,传承的不仅仅是一族的兴衰,更是重新拾起古村的“根”。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