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运河古文化演绎新印象
来源:光明网 作者:赵磊 日期:2014-2-25
“听罢了戏,饭馆进,我要了四两老酒喝,炒了一荤一个素,还吃了五个大馍馍。酒足饭饱心高兴……”。2月16日晚上7点钟,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洛庄村,大运河剧社正在演出传统柳琴戏《喝面叶》,演员幽默的表演和精美的唱腔,打动了现场500多名观众,让刚过完春节的农民身心得到放松,更让一些中老年人找回久远的记忆。这是该区开展的“一村一场柳琴戏”的具体场景。
“柳琴戏”原名叫拉魂腔、拉后腔等,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早在2006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枣庄柳琴戏分为北路柳琴戏和中路柳琴戏,而中路就是以峄县为中心,嘉庆年间,峄县西部陶馆附近,民间艺人在运河号子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曲艺形式——三句半,后来发展为柳琴戏。”峄城区文广新局局长梁福锦介绍说。据《峄县志》记载:“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盖有乡傩之微意焉”,所谓诸戏,就包括地方戏拉魂腔。
清代山东运河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昌盛的运河文化带,而“柳琴戏”正是这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的珍珠。
据了解,京杭运河流经峄城区18.1公里,如同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廊”,不仅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也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来到峄城古运河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万年闸一片繁忙,河岸古建筑群遗址依稀可辩,运河黑陶、运河渔鼓、运河莛子等因运河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精彩,为纪念明朝治理开挖运河三位功臣的“三公祠”让人景仰,抗日运河支队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一代代人,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又为运河披上了传奇美丽的色彩。
千百年来,运河文化世代传承,塑造出峄城特有的文化气质,成为峄城文化的“魂”与“根”。“传承运河文化,首先要对运河进行保护与开发,延续历史文脉,让运河焕发新的光彩。”峄城区区长张贺泽说。2012年4月,该区成立了由150多名退休文艺工作者、民间文艺爱好者、农村文化经营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加入的运河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专门从事运河文化的发掘传承,运河小调、运河渔鼓、运河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就是他们的“功劳”。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组建了大运河剧社,而编演柳琴戏、三句半、运河小调、运河大鼓、运河渔鼓等体现运河文化的节目则是剧社“看家本领”。《老来难》、《劝婆婆》等柳琴节目是场场必演的“好戏”,前来观看的老百姓是场场爆满、次次落泪。
“我们从小就是听着看着这些节目长大的,别看‘土’,就是合俺们的‘胃口’,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居住在运河边万年闸村的一位老大爷朴素地道出了运河文化与他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运河文化是一种历史延续,也是一个地方活的灵魂。如何运用创新的理念,将运河的珍贵遗存“串珠成链”,把运河文化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一直是我们积极探索的课题。”峄城区古邵镇党委书记孙中军说。
运河文化符号融入了寻常百姓生活,也给地方发展打上了“特色印记”。古邵镇以山东省首批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为契机,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确立了“运河文化是城镇的灵魂,城镇是运河文化的载体”的理念,揽河入城,用运河文化、峄县文化、湿地文化塑造品牌、彰显特色。古运荷乡湿地公园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南水北调工程保一泓清水源源北上,港口林立,货船成排……一个集文化、旅游、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小镇正在兴起,散发着浓郁的古镇风情。
运河对于峄城来说就是一条“黄金水道”,该区借运河之势,做出了“运河做长”的大手笔布局,围绕港口建设、贸易储运、临港加工、观光旅游四大板块,着力打造港航物流百亿产业集群。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峄州港航产业园区,开挖魏家沟航道、建设内河港口、引进山东高速等“中国企业500强”国有独资特大型企业集团……,2013年先后签约落地5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合同利用外资10亿余元;全年港区吞吐货物1847万吨,形成了占地2000亩的综合性内河大港,经营范围辐射江、浙、沪、杭等十几个省市,成为对外开放和信息、经贸往来的重要“窗口”。临港产业加快集聚,运河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古运河焕发了新风采。
“古有发达漕运,今有港航物流,运河集经济、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正在成为峄城崛起的一个发力点和突破口,助我们构筑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和城市转型发展的高地。”峄城区委书记刘振学自信地说。
编辑: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