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龙屯堡古镇东距省会贵阳市六十公里,西距黔中名城安顺市2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屯堡村寨,她地处滇黔古驿道上,是普定卫六亭(沙作、饭笼、竜窝、河箬、乐得)中的“饭笼”亭,也就是中途休息的地方。在元末和明朝时称为饭笼驿。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改称饭笼铺(塘),这一名称从清初沿用至民国初年。民国中期,地方上一些有文化的乡绅觉得“饭笼”二字不雅,经商议,遂取天台山的“天”字,龙眼山的“龙”字,合为“天龙”二字,作村寨之名至今。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天龙这片土地很早以前就进行屯军了,现居住在这里的主要姓氏是以陈、郑、张、沈屯军始居姓氏的后裔。从老人的传说和陈郑二姓家谱来看,四大姓始祖同一时期随军征南入黔,后奉旨“屯田戍边”,从此远离江南故土,至今已繁衍了子孙二十余代,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永久居民。然而“江南”在屯堡人后裔的脑海中是挥之不去的,她永远是深扎在屯堡人灵魂深处的根。六百余年了,屯堡人每听到江南、南京应天府,总会激动一翻,正是由于这种激动,才产生了屯堡人后裔一次一次的寻根、追寻祖先们入黔的历史足迹。
天龙屯堡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出了不少的人才。明朝以前,由于历史久远,有关文字记载缺乏,只有荒野中的许多古碑之上刻着明皇诰封什么之类的文字为数不少。据《郑氏家谱》载,明代万历28年郑士才中秀才,这可算作天龙屯堡有记载的最早功名。
走入屯堡寨中,看到的是石头,手摸到是石头,脚下踩的仍然是石头。石头构筑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屯堡,屯堡人把石头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一个典型的屯堡就是对“石头生命”的完整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