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造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抄手砚”在宋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人们将砚台的底部掏空,前端和两侧留边与砚堂相连,三边如足,平整着地,手可插入,便于移动。记者注意到,南京市博物馆展出这件明代抄手端砚,掏空体积较大,远远超过了手掌的厚度,有近10厘米。
专家告诉记者,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放一根小蜡烛,对墨汁缓缓地加热。南京历来是中国文教中心,读书人云集于此,自然要想办法应对南京寒冷的冬天。
与今天化学试剂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烟、松烟、胶等,严格地说,墨水并不是液体。墨块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后,是以胶体的状态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会凝固。在一些古装剧中,我们会看到人们在写字作画过程中,还要随时磨墨。“一到冬天气温降低,墨汁凝固的速度就会加快。此时,在这件手抄砚的空当中,点一根小蜡烛,就可以加热墨汁,减缓凝固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