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展出的绣有孔雀图案的明代文官补服

凤头鞋

花缎裙
三品文官补服、八宝纹长衫、素绸棉背心、花缎裙……昨天,《衣冠明道》泰州出土明代服饰巡展在南京市甘熙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临时展厅内展出。本次展出的30多件明代文物,均是从泰州地区历年出土的众多服饰遗物中遴选而出,较为全面地向观众呈现了400多年前,明代泰州地区精美的服饰风貌。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本月26号。
明代人穿啥样的衣服?
“三寸金莲”着凤头鞋,护膝只为装饰
记者从展览现场了解到,这些对外展出的服饰全部都是从明代的墓里出土的。虽然已经有400多岁了,却依然保存完好,衣服上的纹饰清晰可见。
现场很多观众被一双“凤头鞋”吸引。记者了解到,凤头鞋鞋头以凤凰为饰,凤头朝后,有回眸顾盼之势,长度仅20厘米,反映出当年女子缠足已成风气。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兴起于北宋。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
记者在展览现场,还看到了一对护膝。和现在的护膝相比,明代的护膝只是一层薄薄的绸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杨英介绍说,虽然同为护膝,但功能完全不同。“明朝的护膝,起的是装饰美化的作用。你看,上面还有绣的花纹呢。”
明代的衣服为啥保存如此完好?
泰州独特的气候和丧葬习俗利于服饰的保存
明代的衣服怎么保存得这么好?泰州市博物馆陈列部馆员郭正军说,“这和泰州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浇浆墓的丧葬习俗有关。”
所谓浇浆墓,是指墓葬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胶浆”,经层层夯打筑成,可有效隔绝空气的氧化腐蚀。
除这个原因外,古代的“停柩”习俗也是遗体和服饰得以保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考古专家介绍,在明代的棺木内,底部先要铺上10-15厘米厚的灯芯草,上面是絮有棉花的寝单,墓主身上穿着数层绸缎或棉质服饰,遗体周围还要填充棉花和丝织品,几乎把整个棺内塞得满满当当。由于大量吸湿性材料的存在,棺内很快形成一个干燥、恒温、缺氧、少菌的环境,停柩时间越长,尸体脱水就越充分。同时,棺液呈弱碱性,使得古尸和服饰得以最终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