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尊典雅的龙泉瓷器“瓷水桶”。从釉面上看,比起元时显然薄了不少,但施釉极为匀称,玻璃质感极强;水桶里外布满在窑炉里自然形成的不规则开片,桶内还留有明显的缩釉点,这些特征都清晰地告诉世人,这是一件典型的明初龙泉窑烧制的瓷器,其精美完好的程度,堪称一绝。
从“瓷水桶”的造型看,与民间常见实用木质水桶如出一辙,是活脱活像的拷版,只是比例缩小而已。“瓷水桶”高18厘米,宽13.5厘米,桶身圆滚滚的,中间部分鼓出,较之一般的直线形水桶,少了一些简单硬朗,多了一份圆润优雅,这样的造型无疑增加了不少制作难度,但更加艺术,更加养眼,更讨人喜欢。在这个“瓷水桶”上,瓷匠仿照传统木桶的模样,刻上了一条条竖纹,那13条竖纹将桶身分隔成14块瓷板,中间和底部还有二道桶箍,将这14块瓷板拼合起来,瓷板上还可见清晰、自然、逼真的木板纹饰。其中两块连接木桶提梁的瓷板略微宽大一点,这一细节完全来自生活,因为提梁部分是整个水桶最吃力的部分。提把为曲折弧线形,这种形状手提时更加舒适,外观上也更加漂亮,更重要的是,它呼应了圆鼓鼓的桶身,使整个水桶浑然一体。望着这个收放自如、妙不可言的水桶,我由衷地感叹:最自然的美,就来自这最朴实的桶。“美”是用来欣赏的,尽管这个“瓷水桶”历史悠久,却完好如初,没有丝毫使用的痕迹,因为它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摆式品。
手里这尊龙泉“瓷水桶”是10多年前从南洋回流过来的,我左思右想,反复琢磨。既然是从南洋回流过来的,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郑和下西洋时携带的重要礼品。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发掘,还出土了带有“永乐”年号等名款的窑具等。从出土瓷片的釉色看,与“瓷水桶”十分相似。所以,我有理由猜测“瓷水桶”可能是在此处烧制的官窑器物。
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了龙泉青瓷生产和景德镇青花瓷的兴起。可惜,随着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海上贸易之路,摇身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无奈之下,丧失雄风的后世明王朝被逼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
龙泉哥窑为中国五大名窑之一,“龙泉青瓷”成为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名录的中国陶瓷。瓷器在中国对外交往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龙泉青瓷“瓷水桶”是中华瓷艺走向世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
推荐阅读:
如何保存瓷器的方法
西夏瓷器的骄子:扁壶
晚清民窑瓷器鉴藏
康熙五彩工艺特点综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