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对于秦锦绣阿房宫景区的经营不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道路、管道建设等影响到人们去“锦绣阿房宫”的交通路线。
这个原因,相关人士并不认同,“人文景观本身就是景观,而阿房宫遗址的保护是必须的。”
199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第一次使用了“大型古文化遗址”的提法,这也将大遗址的保护的每一项活动上升为“国家行动”。
“任何一个大遗址的保护几乎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才有大的推进。”黄伟表示。阿房宫遗址的保护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推动的。
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这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西咸一体化”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西咸新区”概念孕育而出。
2010年,西咸新区中西安向咸阳过渡地带过渡到一个城市化的名词——沣东新区。
沣东新区规划范围为161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保护区面积13.3平方公里。按照规划,新区主体功能是建设西部地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和体育会展中心,以高新技术为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体育、会展商务、文化旅游等产业。
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成立之初,便规划了以阿房宫遗址公园为核心,打造11.59平方公里的“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确定了要将阿房宫遗址公园建设成国家级遗址公园的目标。
“城市化建设,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沣东新城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军表示。
在此背景下,2012年5月,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下称《规划》),并经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报省政府审批。
根据《规划》,阿房宫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将禁止建设任何新建筑物、构筑物;禁止进行生产、生活建设行为;禁止有损遗址保护的爆破、钻探、采砂、取土、挖坑、烧砖等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
同时,西安将按规划要求逐步整治遗址保护范围内的环境,分期实施展示工程,建立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
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首先政府为此要付出巨大的拆迁补偿费用;其次是“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该如何管理。
记者了解到,“锦绣阿房宫”只是整体拆迁的一小部分,“补偿”不同于村民的“补偿”,可能采取的一种方案是,欲通过全方位的评估,会给予投资者“补偿”,若加上其区域内的学校进行重新安置等费用,这笔钱并不少。
至于“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则是由西安沣东阿房宫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担,该公司2012年9月6日注册成立,是由国资背景的西安沣东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主要承担阿房宫遗址区1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文保工作、工程建设、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会展与广告等业务。
遗址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
但“拆”与“补偿”、“开发保护”的一切前提是《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能够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认可。
“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对遗址保护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调研。但遗址究竟该如何与城市的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全世界共同的一个难题,我们的想法一定是国际化的遗产保护概念。”李军表示。
2012年,在各方的推动下,一场“阿房宫遗址公园及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公开举行,来自国内外的7家规划设计团队参与此次竞赛,并且将由多位考古、文物保护、规划、建筑、园林、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对竞赛作品进行评审。
记者了解到,最终主办方一次性买断参赛者的设计版权,意将7套设计方案的亮点和优点集合后,规划设计成为具体建设的指导方案。
但这样一个新的方案在4月13日的第一次征求意见会议中,并未得到相关专家的赞同。
林峰表示:“整个阿房宫遗址目前的状态并不理想,主要就是夯土建筑台基,俗话说就是又土又大,我们也基本围绕这个夯土建筑台基为核心进行的设计,更多的是绿色植被。核心一是考古遗址的保护,二是成为人们学习了解秦文化以及休闲的场所。”
记者也注意到,初步设计方案中,考古遗址公园有三围,两围区域内是不允许车辆出入,两围之外的一个小区域,是用于商业地产开发,按照相关规定,建筑的高度是有一定限制,当然,在实际的建设中,或许有变化。
刘庆柱认为,“国外一些遗产保护其实都是在一个很自然的状态中进行的,而我们国内的许多遗址公园,当然也有成功的,但多数承载的东西很多,什么都往里装,这需要改变。”
在征求专家意见后的《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究竟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在实际的推进中又会怎样,仍然是一个谜。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