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员成龙日前连发四条微博,表示将其收藏的部分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一所高校,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各界争议。根据媒体披露的相关情况,成龙收购的徽派古建筑当属皖南古民居保护范围,但成龙收购时该省古民居的相关保护条例尚未出台。
其实,关于安徽古民居的海外移建,这不是第一次。建于1800年的徽州古民居“荫余堂”在1997年被出售至美国,2003年被曝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一个小镇上重建,消息一出同样引起社会关注。社会舆论之所以一片哗然,是我们真的领略到了失去的痛心,还是源于花落人家之后的酸葡萄心理,这还真让人怀疑。不管这些古建筑的漂洋过海是否具有合法性,有一点绝对需要一挺,异地重建这种行为本身是保护,而不是破坏。
整体买卖也好,异国重建也好,相比于流散到民间变成一地鸡毛,或者被拆毁至荡然无存,这种集中收集与移建无异就是在集中保护。放眼全国,就是在现在,仍然还有一些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应该得到保护的古建筑、名人故居始终抵挡不住被拆毁的厄运,更可笑的是拆就拆了,还美其名曰保护性拆除或维修性拆除。当一些地方一些人对古建筑修复无能为力,对古建筑的拆除视而不见时,一些古建筑如果能有更适合的人、更有传承能力的人来收藏、来修复、来展示,这总比让古建筑就这么硬生生地毁了要强。
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只要是一比一原汁原味移建,一个明清的徽派建筑不管换在哪,哪怕就是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它还是那个它,它的身份不会改变,而存在本身就是最无言、最好的传承。所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存,古建筑的保护不妨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如今,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最关键的不是谁所有,而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不管在哪里、不管在谁的手里,只要能够严格按照古建筑的规范来使用,确实是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的,很多方式都值得去尝试。
推荐阅读:
“成龙古建”苏州复活记
平顶山叶县明代石桥开工维修
广东:受损古村落 要修复更要发展
靖江四眼井今年将全面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