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故居文物,却已落寞孤独。
因南湖革命纪念馆旧馆、通越阁、瓶山阁等一些文化建筑长期闲置,沦落成令人惋惜的摆设,近日,古城嘉兴掀起了一股寻找“空壳建筑”热,试图发动社会力量,为这些“寂寞美人”寻找新的出路。
这是嘉兴文化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尴尬,同时也引发了杭州湾地区一些文保人士的深思。如何破解难题?有专家称,合理利用与保护古建筑密不可分,只有更好地“用”,才能更好地“保”。
尴尬软设施短板导致文化建筑闲置
2011年,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在嘉兴南湖南岸落成后,原先的旧馆便再无人问津。两年过去了,这座22年前集资320万元建设而成的地标性建筑,每天大门紧闭,成了令人惋惜的“空壳建筑”。在嘉兴,与南湖革命纪念馆旧馆一样“闲着”的文化建筑还有范蠡湖公园内的仿古建筑通越阁、大运河边修缮一新的落帆亭……
“此前为了写提案,我们几个人专门进行了调查,发现修建、重建的落帆亭、通越阁、岳王祠、勺园、双魁巷、分水墩等一批历史文化景点都空关在那里;花巨资修建的月河、梅湾街、芦席汇等历史街区也有相当一批建筑大门紧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嘉兴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张进喜看来,当地大量存在“空壳建筑”的主要症结,在于对文物景点的恢复性建设中,忽视了“软设施”的建设。
经验杭州推出第二课堂实现双赢
如何让“空壳建筑”物尽其用,避免社会文化资源浪费?作为文化建筑众多的历史名城,杭州的一些做法或许可以为当下一些“空壳建筑”找到一条出路。
杭州市在打造“第二课堂”方面的措施全国闻名。杭州建有上百个公益性场馆,其中不乏博物馆、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目前,这些场馆中的绝大部分成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场所。中小学生每人每学年必须参加6次以上“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学生们却对自己手中的“第二课堂券”用在哪个博物馆或历史建筑有自主选择权。杭州市财政每年会安排专项资金兑付学生参观所用的“第二课堂券”。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一些场馆会经常举办一些浅显易懂、参与性强的展览与活动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博物馆、历史建筑既避免了被“空置”的危险,也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
推荐阅读:
山西阳高消防把脉文物古建 严查“超标”高香
乌鲁木齐文庙和老坊寺月底开始修缮
江西婺源挖掘整理古村落遗产
山东无棣吴式芬故居即将开门迎客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