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沛鸿故居
雷沛鸿故居
地址:河堤路雷屋16号
特征:一代教育家雷沛鸿故居,与红色雷经天故居并排
现状:教育家故居成外来租户“大杂院”
津头街小巷里有一座著名的古建筑,一块显眼的牌子“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雷沛鸿故居”镶嵌在青灰色的墙上。整个建筑坐南朝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四进三井的民居式建筑,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总建筑面积520平方米。
站在这座古建筑前,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乱”,与其身份格格不入:屋檐下密密麻麻的电线横七竖八,窗户缺失,边上的大门挂满了各种电表;推开大门,院内杂物、电单车、自行车挤满过道;各厢房内光线昏暗,居住者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老屋尚在,只是朱颜改。”住在附近的梁阿姨担忧地表示,雷家老屋已经出租多年,街坊邻居都担心再不修缮,这宅子不知还能经得起多长时间的雨水冲刷。
文保单位保护究竟难在哪?
许多市民并不知道,一座古建筑、一处旧时遗迹,一旦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就表明其已经得到了保护。然而,现在的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着保护对象没有得到很好管理的问题,这也是摆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
提及文物管理,势必会引出文物保护经费的问题。近几年来,市行政文物管理部门每年得到文物保护经费60万元。那么,按照文物法“修旧如旧”的修缮文物原则,60万元能修缮的文物有多少?据了解,2012年,位于刘圩镇的文保单位——斑峰书院被列入修缮议程,根据广西文物考古研究现场勘察作出的修缮方案,经费预算是90万元。可见,作为南宁市全年的文物保护修缮经费,60万元能发挥的作用小之又小。
经费有限,但保护问题还是要解决,怎么办?于是,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对每年城区、县区上报待维修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取舍”,依次对南宁范围内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遴选,对最迫切需要保护修缮的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这就不难算出,一年能维修的文保单位究竟有几处。
除了经费少,南宁市古建筑文保单位难维修还有另一个原因——多数古建筑产权拥有者是古建后人。例如记者走访调查的陶公馆、黄氏家族民居及雷沛鸿故居,它们的产权都落在民间,一般都是其后人继承。按照我国文物法“谁使用,谁维修”的规定,这些古建筑的后人就有义务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然而,这些产权者大多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修缮经费,从而导致这些文保单位陷入年久失修的窘境。
推荐阅读:
陕西古民居和优秀现当代建筑等将纳入法律保护
陕拟定普通建筑不足50年不能拆
苏州第二批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公示
北京清河汉城遗址保护启动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