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村路口的门楼

进村路口的门楼

彭德怀塑像
福建历史上由皇帝赐名的地方知多少?唐肃宗敕封的福安廉村、宋哲宗赐名的泰宁县、宋钦宗改名的永安贡川镇……还有记者近日走访的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2012年12月,御帘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个村选址于三面环山的箕形坡地上,村口水尾处有5座低山次第排列,人称“五马环槽”,是古代堪舆学所谓的风水宝地。立村700多年,现今全村均是张姓,为北宋大儒张载后裔入闽一支。进村路口新建门楼上,刻有张载四句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青蛙不扰民,蚊子不进村
御帘村原名“鱼林”,取“鱼多林茂”之意,古连闽中官道。据当地古族谱载:南宋末年,幼帝赵昰在文天祥护送下,逃往广东惠州时途经此地,因路隘风紧,所乘御轿的轿帘被卷走,由村民拾回,国母杨淑妃让宋端宗赐“御帘”二字为村名。
据说文天祥一行进入村中,但见道路整洁,家家炊烟交织,鸡犬相闻,更奇的是户户粮仓都建在屋外。当地人回话说:“这里生活无虑,路不拾遗,故粮仓都建在屋外,不惧盗贼。”文天祥有感赋诗一首:“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于世恩荣。”不过,地方志录有邑人陈珄一诗更耐人寻味:“胡马纵横正戒严,闽中半壁且龙潜。金牌不到黄龙府,坐使南来卸御帘。”
皇家的短暂驻跸,给当地留下“青蛙不扰民,蚊子不进村”等传说。相传宋端宗驻村过夜为蛙声所扰,便命人将田里青蛙抓来,朱红御笔在青蛙头顶一点,口念:“村中不许你吵闹,请到一里外去叫。”至于“蚊子不进村”,村民夏日可以打赤膊在河边乘凉,这是不争的事实。省侨联下派干部、村第一书记储三军解释说:“这里木结构房屋甚多,适宜蝙蝠生存,因此村中无蚊虫困扰。60岁至90岁的老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5%,的确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清代康熙年间为御帘村鼎盛时期,发展至1000多户5000多人,后因清末天下大乱,又遇天灾,连续三年无收种,人口急剧减少,村子便衰败了。
古建筑里的红色足迹
“工农子弟,勇敢当红军去。”位于南村口右侧,有座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老房子,前有半月池,外墙留有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标语。
老房子隔路即是村部,原为一所小学,篮球场内正晒着竹坯,这是做筷子、牙签的原料,旁边立着彭德怀塑像。1933年—1934年,为粉碎第五次“围剿”,彭德怀两次入闽作战,前线指挥司令部就设在御帘村张氏大宗祠内。在1934年1月攻克沙县后,村里组织了300多人前去搬运战利品,救助红军伤员。
张氏大宗祠位于村中部偏南位置,建于清代早期,为单进砖木结构,临溪街从大门前穿过。照壁额上墨书“秀接关中”,表明御帘张氏与关中理学家张载的宗承关系。而今,宗祠内有马灯、皮带等红军遗物展示。
凌霄阁又叫“大圣阁”,位于村旁岭干山顶,原为祀奉齐天大圣孙悟空所建,当年红军曾将瞭望哨设在此处。时至今日,在山顶下缘还存有环形战壕,深0.5米、宽约1米。两处红军临时战地医院,一处设在雍睦堂内,这是座建于明代晚期的祠堂,为单进砖木结构建筑。
过去村民“接竹以代汲”
村东北大水口处,有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木屋廊桥,长43米,宽7.5米。四周山溪汇聚,于村口形成村庄的干系水流——鲤鱼溪。前些年,村民在溪中投入上万尾鲤鱼苗,屡被山洪冲走许多,而幸存下来的鲤鱼已生悟性,懂得适时藏身岸生水草中,至今已繁衍到第三代,摇摆可爱。
过去村民日常用水主要靠“接竹以代汲”,引山泉自用,村中水井较少。村民张培昌的祖屋是建于清代中期、三厅两进土木结构建筑,右护厝侧旁有水井一眼,名“天眼井”,石质井栏,井口呈方形,水位一年四季不见增减。
以祠堂为中心,房屋散落于溪流两岸,原建有石板桥三座连接,岁久倾废,现为简易通梁木桥。古街有两条,一为临溪街,一为雍睦巷,是纵贯村庄的经线,辅以众多支巷小弄。临溪街位于鲤鱼溪右岸,两三米宽,卵石与石板条铺砌,随地势蜿蜒跌宕,越村庄后转入后山,直抵沙县夏茂。过去,这条街分布着各种商铺,多为穿门式、挑窗式,以经营土特产和日用杂货为主。
传统风貌建筑面积占全村建筑面积的95%以上,但精美的老房子并不多见。储三军说,历史上御帘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因地处偏僻深山,远离战乱,村民小富由俭,这些生活习惯反映在房屋的营造上。
“摆古董”的祭祖方式
御帘村是纯客家村,至今存有耕读文化和客家传统民俗的完整记忆。一般来说客家人性格相对内敛,但当地却有一个炫富矜宝的祭祖方式,俗称“摆古董”。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村民皆沐浴更衣,在各房长老主持下,拿出家藏宝物,如兵器、盔甲、字画等,摆在张氏大宗祠坪院供人观摩。
正月初二族宴、正月初九祭天游花街、五月廿五迎五谷神、六月十四油饼节……对于中原正统礼仪的守护,渗透进客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御帘村丧葬风俗中的“拣金葬”,却与中原礼仪中“厝之南山,入土为安”的传统大相径庭,倒像武夷山地区的“仙人蜕”骨葬形式,这应该是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结合的产物吧。
今年80多岁的张正根老人,掌握有明代宫廷打击乐《十二换》的所有打击技艺,据传此乐谱于明代景泰年间,由御帘人、掌进奉御左少监张昇从宫中携出,一直密传于御帘村。这里的肉脯干制作技艺,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像其他客家聚集地一样,御帘村尊师重教、仰慕先贤的风气浓厚,鼎盛时期全村共有7座书院,如今唯有南屏书院保存尚好,正厅板壁上还留着20多幅科举捷报。金风岩位于村西南约两公里处,山脚断崖石壁上有20多处石刻作品,为明清以来各地士子手笔。
位于村东北背凹处的风云禅寺,始建于南宋末年,寺左侧有厅屋一楹,供张载彩妆塑像。小庙精洁,一个和尚种稻种菜种花,忙时村民来相帮。香积厨贴副对子“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妙语解人颐。
御帘村相继被评为省级生态村、三明市中央红军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这是个稍加整饬即为佳境的观光地。近3年,村里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历史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积极申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