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卫校原址内的东坡塑像
1月29日,惠州卫生学校操场边,苏东坡的雕像落寞地凝望着远方。按照旁边的碑文记载,在宋代这里应该是苏东坡的“宅基地”,苏东坡在此建屋居住,后来变成东坡祠。抗战时这里一度成为日军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变成学校,至今苏东坡的故居已经荡然无存,史书记载的东坡井也被埋在操场下。去年惠州卫生学校搬迁后,当地文化部门规划重建东坡祠,规划方案上交数月至今仍未有下文,苏东坡何时能复活不得而知。
价值:东坡到惠州自建的家园
去年8月31日,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在网友见面会上,有网友提出了重建东坡祠的建议。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回应道:东江边现在的卫生学校搬迁完以后有规划,一个是留作历史遗迹的恢复和保护,第二是做公园绿地,给老百姓提供公共空间。
网友如此重视重修东坡祠,背后有苏东坡与当地深厚的渊源。据惠州学院原副院长李靖国教授介绍,当年的白鹤峰,如今惠州卫校的原址,是全国唯一一处可以考证的苏东坡故居所在地。李靖国说,在武汉和黄冈等地虽然在说法上存在苏东坡故居,但是具体地点存在很多争议,而惠州苏东坡故居遗址有史料考证。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吟诗道:问汝平生业绩,黄州惠州儋州。
李靖国说道,苏轼到这三个地方其实都是他最倒霉的时期。很多人都认为苏轼被贬来惠州,实际上是苏轼被贬湖南,被安置到英德,在赴英德的途中再被改安置于惠州。苏轼被贬的官职“节度副使”并非领导职务,只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干部,而且每个月不能按时拿到俸禄。当时在惠州比在黄州还穷,使得苏轼跟老百姓联系非常紧密,他有时住“招待所”,有时也住民居,直到后来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个时候的苏轼“三无一有”:无职、无权、无钱,但有民生。
流变:东坡筑屋之地深藏校园
据张友仁着作《惠州西湖志》记载:白鹤峰在归善县东江畔。鹤峰返照,郡城八景之一,古有白鹤观,苏轼谪居,筑室于此。另外,据陆飞在《归善县志》记述:今白鹤峰有东坡祠,即当日故居,祠之右,沿江有亭。为东坡亭,皆乾隆四十四年归善知县冯履谦所修筑。东坡亭原建在白鹤峰北面沿江处,已坍塌,现在的亭子为1960年所筑。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苏东坡被贬惠州,绍圣四年(1096年)筑屋二十间于白鹤峰上,本想将此屋作终老之所。不想因一句“不辞长作岭南人”,让政敌章敦颇感不悦,于是苏东坡被再贬海南。苏东坡不得不与三子苏过仓促乘船离惠,赴海南贬所,白鹤峰新居则由长子苏迈携带家眷留守。此后,惠人以“先生之眷眷此邦”,把苏东坡白鹤峰新居改建成为东坡祠,成为惠州的人文地标。
可惜上世纪40年代初兵荒马乱,东坡祠坍塌。抗战胜利后,白鹤峰上曾先后设立了小医院。1958年5月,医院外迁,原院址成立惠阳地区卫生学校,1991年易名为惠州卫校。
如今,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建的东坡亭还端立在白鹤峰上。亭子旁边的一处斜坡的平台上矗立着晚年苏东坡的雕像,仍身穿长衫,抬头远望。在操场西侧下山道上是惠州卫校的饭堂,这里曾是当年苏东坡向西邻林婆赊酒之处,现在还立有“林婆卖酒处”的石碑。
推荐阅读:
中国最西端考古发现神秘墓葬
吕梁消防确保古建筑群“安全过冬”
四川渠县琅琊镇金马村发现千年神秘“蛮子洞”
陕西代表建议保护城镇化中的古村落
分页:[1] [2]